引言
在我国数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扇子作为一朵璀璨的“奇葩”照亮了历史的光阴,深厚的山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它与竹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扇子的起源非常早,在汉代时期的文人诗集中就有记载,在曹植的《九华扇赋》中记录了九华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九华扇是汉桓帝赐予的名字,不方不圆的扇子上提有文章。
宇宙初开之时,止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与妹上昆仑咒曰:‘天若遣我们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头悉合。其妹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人娶妇,用内外方巾花髻为扇,象其事也。“——(唐代李冗)《独异志》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自天地初始就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二人商量着结为夫妇,便上昆仑山询问上天的意思,上天在允许女娲兄妹结为夫妇后,二人用草编织成一个扇子,以其掩面,后人学习这种行为,在新娘出嫁时均用却扇遮住面容。虽然女娲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新妇在出嫁之时用却扇遮面乃是为了遮住害羞的表情。
一、扇文化:从权力的象征到大众化的蜕变
扇文化的初源源自于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人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的叶子或是动物的羽毛,进行简单的加工,以此来遮住太阳的暴晒并产生风,所以扇子也有障日之称。最早的扇子是用芦苇做成的,它起初并不是用来拿来纳凉,是作为权力的象征而存在着,统治阶级用扇子的规模为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
早期的扇子多见于皇宫之中,所以扇子的别称也叫做“宫扇”,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的大量出现才使得扇子逐渐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隋唐时期的文人墨客十分喜爱把玩扇子,一些诗人经常拿着扇子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在这一时期,流传着大量关于扇子的诗词。例如: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要是这些诗人词人手中没有扇子,就仿佛失去了品味,与大家格格不入。
扇子与唐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是摇动生风的消暑纳凉物品,又是唐代文豪绘画与题词的重要载体,唐代的新人在成婚之时都会用扇子将面容遮起来,如此频繁的使用让扇子在唐代有了快速的发展。唐代时期,扇子作为结婚时的必需品,新娘要用其将面部遮挡起来,一是为了“遮羞”,二是为了“辟邪”。无论是款式的制作还是材质的选择都有了改良和进步,众多的场合之中都会拥有扇子的身影。
扇子发展的清朝时期,不仅喜欢摆弄诗词的人热爱扇子,就连踏入仕途的官员以及账房先生,甚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员都要手持一把扇子。扇子最开始是做维护一种礼仪工具而存在,为了迎合统治阶阶层的权力与特权,但是扇子发展都后期,出于人们对它的喜爱,逐渐的走向大众化,走进基层人们的生活。
二、“咫尺内万里可知”:笔墨丹青绘制一幅扇面
自从有了扇文化,人们就开始赋予它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东汉三国时期到唐代,扇面绘画就被记载到了文史之中,南齐的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张彦远著有《历代名画记》,二者均有对团扇绘画的记录。中国绘画自古就有把咫尺天涯的美景记录在一幅绘画之中的习惯,所以团扇的扇面就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这样的场所,团扇扇面的绘画主要包括了山水、花鸟、动物以及人物,在相对紧凑的绘画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空旷的视觉效果。
唐代时期的扇面绘画艺术造诣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后来朝代的扇面绘画技术提供了经验。南唐宫廷画师顾闳中在其巨作《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了一名侍女转头挥舞着长柄团扇的场景,团扇素娟上呈现出了山石与梅枝的景象,仕女手执小巧玲珑、设色淡雅的团扇与宾客谈笑风生的景致相协调。韩熙载高超的的绘画技艺反映出了我国唐代在扇面绘画中的水平。
与文人墨客在扇面绘画中有所不同的是用在婚礼上的扇子,新人举行时所用的扇子有着严格的规矩。在婚嫁时,男子所用的团扇不同于折扇那样恢弘苍劲,巧妙构思形成的扇面更能表达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而女子用来遮面的却扇扇面需要显示出温柔细腻的一面。唐代的思想相对禁锢,有些事情父母不好与儿女当面叙述,就可以利用却扇绘画的形式相对委婉的对儿女进行叙述。
为了让扇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人们在绘制团扇的过程中经常会根据扇子形状的不同对绘画内容进行调整,促使扇面与扇形达到统一的状态。扇子的形状各式各样,八角形、六角形、海棠形亦或是梧桐形,千篇一律的将团扇中的绘画形式套用在形状各异的扇子中,只会显得生硬,而利用笔墨丹青根据不同的肌理营造出不同的效果才是对扇面绘制的灵活运用。
绘制扇面不仅仅只有绘画这一种形式,随着扇文化的发展,刺绣也逐渐融入到了团扇的绘制之中。刺绣艺术在汉代时期极为发达,到了唐朝,刺绣的工艺和技法以及材料都得到了更为先进的发展,由此,刺绣也成为扇面绘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表达我国妇女的心灵手巧,贴花、抽纱等形式都逐渐运用到了扇面绘制之中,团扇的艺术表达形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变与不变之中把握扇子的形式
却扇一般为女性使用的物品,因此在女性的婚礼上,团扇带有柔美的女性特质。女性使用的团扇扇骨相对纤细小巧,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妩媚之感,而男性使用的折扇则体现出了笔直刚毅的的特性。人们制造扇子时,为了让扇子的造型变化多端,扇柄成为却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扇柄除了长短的变化外,其花式变化多为俏丽俊秀,如意头、圆头或是古方的造型为扇柄艺术的变化添姿添彩。
扇柄的末端也成为人们改变扇子造型的方式之一,人们往往会用红色的绳子系着吊坠、琥珀、象牙以及紫檀等,这种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有钱人家的扇子拥有较为华丽的装饰,而一般的家庭用不起贵重的物品,只能以日常挂件作为装饰,或者并不对扇柄的末端进行装饰。
婚礼中对扇子的大小规格有着极为准确的把握,整体尺寸和比例是根据人们婚礼的步骤有所要求的。扇面与扇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首先是一比一的关系,一比一的扇面与扇柄不适合作为却扇使用,一比一的团扇相对较大,能够较好地对新娘进行面部的遮挡,新娘从出嫁大礼开始就要一直双手张扇;其次是一比二的团扇,扇面与扇柄呈现出一比二的比例,它在唐代婚礼中最为常见,扇面较小,实用性更强;最后是一比三的比例,扇面与扇柄的比例是一比三,这种比例的扇子扇柄相对较长,不利于人们日常的使用,所以它更多地出现在宫廷绘画中,作为装饰而存在。
总结
新娘以扇掩面,新郎诵诗却之。扇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结婚时,新娘用它来遮羞;天气炎热时,可以用其纳凉消暑;文人雅士需要绘画题词时,扇子又作为很好的载体呈现出来。时至今日,扇子仍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一项内容,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
扇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人们古往今来审美变化的体现。从扇子的产生,我们的祖先用其遮阳纳凉,到封建传统中,皇宫贵族用它来彰显身份,再到新娘的遮羞工具以及后来成为文人雅客的玩物,无一不彰显其独特的装饰性以及美观性,在如今提倡古为今用回归民族文化的潮流下,让团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独异志》
《世说新语》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