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闷热不通风的实验室里,为赶制出一块直径mm的圆形构件,哈尔滨龙之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山和团队的成员们连轴转工作了4天。
“这个小构件是钛基复合材料做成的,具有轻质、高强韧、耐热等特点,是为给航空航天飞行器减重而设计的。”姜山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将研究成果带出实验室,发挥它的性能优势,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热衷材料科学,和同学创办公司
年出生的姜山,老家在山东,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年,带着梦想和抱负,他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攻读材料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是在读博士一年级。
“我从硕士入学,就一直跟老师研究钛基复合材料课题。”姜山对这种材料有一种“迷之热爱”。经常在实验室里埋头进行试验和研究。“这个材料密度和传统钛合金相当,但使用温度较钛合金提高℃,能达到℃-℃之间,室温抗拉强度以及抗压强度有所提高。”姜山说,这种具有轻质耐热高强韧特点的材料,代替高温合金能实现减重40%以上,是为给航天航空飞行器减重而设计研发的。
年9月,在导师黄陆军的指导和支持下,姜山和实验室的两个同学成立了公司,想把实验室内的科研成果在现实中真正应用起来。
连夜赶工,4天制成航天构件
公司成立之初,姜山和团队也遇到了不少波折。“当时一直在想方设法应用推广我们的钛基复合材料。”姜山说,在寻找合作单位时,有一家单位答应给他们研发的材料做进行使用的相关测试,但要求他们必须做出一块直径mm、重36公斤的航天构件。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但当时我们实验室里都是小型设备,一次只能生产6公斤,这就需要通过多次生产,再把材料拿到加工厂加工合在一起”。因为时间紧张,设备有限,姜山和团队成员用实验室的小型设备连夜赶工4天,在闷热不通风的实验室以及发热的实验设备旁边,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公司的另一个创始人安琦亲自赶到宝鸡的轧制工厂,守着℃的加热炉,监督指导材料轧制加工过程。在团队的协作下,终于按时将坯料交付机械加工,并最终成功制成了构件。
科研成果通过航天三院测试考核
目前,公司团队已有6名科研精英,发表期刊论文90篇,其中SCI收录75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
他们研制的航天发动机钛基复合材料气动格栅已成功通过了航天三院地面测试考核,实现单件减重5.8公斤,下一步将进入应用阶段。已研制出的高端紧固件在航天上获得应用,团队正在进行研制中介机匣、头部壳体、涡轮泵等,以实现为航空航天飞行器“减负”。
“我们会继续进行钛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研究,攻克大尺寸高性能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坯料生产、热加工成型以及复杂构件的机械加工和连接工艺,实现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精确设计与稳定化制备,实现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姜山告诉记者,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航空航天事业中,助力国家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腾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