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和陶瓷的关系紧密,就如同中国和陶瓷的英文翻译都为CHINA一般,我们常常在这样的场景里生活着:
朋友聚会时,用陶瓷茶具泡上热烫烫的茶;吃午饭的时候,用陶瓷碗盛满白米饭;买来一些花,插在陶瓷花瓶里。
如果说中国家庭的象征有陶瓷的一席之地,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说,硝子才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器具。
作为玻璃在日本的别称,日本人对硝子青睐有加。
日本硝子就在日本的北海道,有一座被称为「硝子之城」的城市,这就是小樽,大街上随处可见售卖硝子制品的商店,就连路边摊也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硝子饰物,小到硝子杯,大到巨型的硝子雕塑,应有尽有。
日本北海道小樽作为日本的一种艺术,每一只硝子都蕴含着匠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这些湿润晶莹的硝子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匠人将来自于自然的矿石烧制成自己喜欢的、服帖的硝子,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时常使用和端详,这种朴素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日本人所喜爱的。
日本硝子那么,一只硝子究竟是怎么做成的?又是怎么在日本家庭的生活里保留下来的呢?我们尝试寻找答案。
01这只硝子是吹出来的
每一只硝子的诞生,都要经过烧制、熔化、吹制、切割、打磨等种种繁复的工艺程序,想要得到一只剔透莹润、细腻平实的硝子,这着实是在考验硝子匠人的水平。
专注于制作硝子的手工艺人制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最后成品的形成。但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硝子匠人能够制作出更具个性风格的作品。
因此,每一只硝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基本的硝子制作技术之外,日本硝子匠人还结合了来自英国和波西米亚的精湛技术,并增添本国特征与审美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风格。
制作硝子的手工匠人硝子制作工艺里最特别的莫过于其加工方式了,制作一只硝子需要完成热加工和冷加工。
//热加工——「吹」硝子
所谓热加工,是将原料加热半小时,搅拌混合后投入窑炉进行烧制。等到这些原料熔成无气泡杂质的干净硝子之后,这些硝子柔软而容易变形,匠人们就可以开始「吹」出硝子了。
在进行热加工的硝子
日本匠人在作业台面上用不锈钢制的吹杆进行吹制,吹制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和形状,这些硝子会在空气中慢慢冷却,从而定型。
除了「吹」硝子之外,也有一些硝子是在模具中吹制的,这些模具由金属、木质或石膏制成,等冷却之后就能形成固有的造型。前几年热门的富士山杯就是用模具吹制的。
吹硝子的手工匠人//冷加工——精致的「切子」
经过了热加工后,原汁原味的硝子多少是粗糙的,离成品的精致硝子还有一步——冷加工。
硝子在固态冷却后,就可以在表面进行冷加工的工艺,让硝子变得更加精致好看,著名的日本传统工艺「切子」便是较常用的冷加工工艺。
「切子」的意思是指在玻璃器皿上进行加工打磨以形成漂亮的花纹,这种传统的玻璃雕花工艺可以看做是日本的艺术瑰宝。
硝子匠人根据硝子的形状和大小,设计出表面的纹路和走势。
硝子表面纹路越优雅美丽,放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线便愈加耀眼明亮,如果匠人手艺优秀,手工雕刻花纹就会更加精致。
水纹硝子除此之外,不像普通的玻璃是无色透明的,日本的硝子匠人能够对材料进行渐变调色,变化出上百种色彩。
硝子手工匠人硝子不同颜色光泽秘诀是在烧制过程中混入不同金属元素或金属氧化物。
例如加入铅就会变得闪耀明亮,如同水晶;少量锰则呈现淡绿色;多些锰又会变成淡紫色;少量的钴可造就明朗蓝色等等。
五颜六色的硝子经过热加工和冷加工后,一只真正的硝子就大功告成了,它预备进入人们的生活里,被长长久久的使用着。
02让硝子回到生活中
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里都有好几件硝子,日本人买上几件硝子,可能是杯子,也可能是碗碟,这些晶莹湿润的透明硝子,姿态美妙,每一只都很独特,能为家里增添一些柔软和温和。
//从早到晚出现的硝子
硝子在日本家庭里频繁出现,从早到晚,一日三餐,清晨的花瓶,午间的啤酒杯,夜间的香薰灯,都有硝子的身影,这些硝子在日本家庭里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最常用的器具。
一日三餐里,日本人用着硝子做成的餐具,透明的硝子盛放着新鲜的食物,让食物变得更加诱人,让三餐变得更加精致。
硝子餐具就连饭后的甜点也有专门盛放的硝子。
除去一日三餐,在偶尔无所事事的午间,小酌一杯是很多日本人的习惯。很讲究礼节和仪式感的日本人除了酒的品质之外,自然也在意盛放酒的器具。
盛着青梅酒的硝子透明的硝子是很不错的选择,杯身上有独特的花纹和条理,让清酒变得更加可口和清澈。
除了成为食器,硝子也可以做成生活里的物件,像是养花的花瓶,夜间的香薰灯,这些本来普通的物件因为有了硝子材质和匠人们巧思的加持,变得更加美妙动人。
硝子做成的花瓶与香薰灯//逛逛硝子馆
日本人对硝子的喜爱以及硝子工艺的发达,让日本涌现了许多专门售卖硝子工艺品的硝子馆,这些硝子馆大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大正硝子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小樽的大正硝子馆,它建于日本的大正时代,那是日本玻璃制造历史中优秀作品辈出的时代。那段时期里,硝子匠人们制造了许多日本之美与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相互融合的作品,因此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