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带来九块黑巧克力的测评,其中包括三块盲人摸象,和六块老调重弹。还包括一些个人所了解到的海南岛可可种植信息。之前经坛友提醒,有人盗用我的帖子发到知乎。麻烦尊重一下原创,不管有什么用途,最起码标注一下转载自NGA吧。
三块新品,是下半年在网上发现的新货,实际上购买之前,我的了解度是零,只是看到新东西了,以前没见过,一时兴起就买了。这个属于临时见色起意的激情购物。
六块老牌子A.Morin的巧克力,我之前在这里发过玻利维亚和马达加斯加产区的测评。这次加上了其他四个产区,并且把之前写的一并整理了过来。
价格大多在60到80之间,都是中段位的牌子。新三样是50克的,A.Morin是克的。谈不上哪个有超高性价比,我写的东西大家也就看一乐,不买不吃亏。
厄瓜多尔PACARI72%黑巧克力
有酸味。第一块吃完的时候,感觉要把这个写在最前面说一下。这是比较罕见的那种,好吃又很淡的酸,一触即散,浅浅地撩拨你。很像standout的伯利兹那种感觉,但是pacari这个淡雅了许多。
接着说吃起来的感觉。它有开门见山式的风格,和我吃过的大多数巧克力不同,这块巧克力在刚入口的时候就展现了复杂的味道:烟熏,椰奶,木质香。这三者在初期,整合出了一种奇妙的风味,杂糅起来,有一点点像我们小时候吃的司考奇硬糖。
从中段开始,可可的味道占了上风,浓郁当中带一点温暖的果香。这个可可的苦味很不一样,它像是草本植物,绿叶汁水的那种苦,夹杂着木质香味。还有一点若有似无的酸甜在勾引舌头。
物理口感极其柔滑干净。尾段偶然闪过一点檀香的味道,不反酸,是个优点。那种草本和木质的味道,经久不散,同时,舌头上有涩感残留。它没有那种苦或者甜带来的腻,有一种我在吃草的神奇感觉。
整体来讲,已经很大程度上超出我的期待值了,我之前的帖子说过我不喜欢厄瓜多尔产区的风格,但是这个pacari直接证明了是其他同行做的差劲,挺让人刮目相看的,确实是优秀的巧克力。
它有着一种本末倒置的奇妙感觉,将复杂的风味层次放在了入口的前十秒,在中段和末尾九九归一,把那种强烈的,草地灌木丛一般的绿植清新感,放在后面。这块巧克力吃起来,有一种信号在口腔里提醒,就是我在吃的是大自然的造物,和工业无关。极其像是小时候在野外把浆果和叶子,胡乱地抓在一起塞进嘴里的感觉。
综合来说,这是一块令人眼前一亮的另类风味巧克力,于我而言,是好吃的并且会回购的那一种。
但是并不推荐入门者,或者新手试这个。Pacari这块巧克力复杂的风味难抓住,尤其是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很容易错过这种神奇的味觉体验。并且它这种浓郁中带着植物的感觉,可能会让人不习惯。新手更适合坚果,蜜糖,红酒这类大开大合,醇苦香甜的风味。
如果是有一点基础的坛友,我觉得有必要尝尝,有点东西的。不习惯酸和木质香调别买。
墨西哥WolterQuetzalli72%盐豆蔻黑巧克力
我对这个品牌的了解度是零,选择这个奇怪的盐豆蔻口味也是一时兴起,看到它家有很多获奖的子品类,这块是年ICA金奖,年银奖的得奖作品,我觉得至少不会踩雷,就来这个吧。尴尬的是,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我不太理解什么是盐豆蔻,莫非盐豆蔻是一种东西?然后下面就简单说说吃的感觉:
偏香料感或中药感的入口风味。
之前我写过一款香料巧克力,Qantu的丝绸之路。这是我接触的第二块香料巧克力,他们都是那种在巧克力中添加香料碎块来增味的类型,可以用肉眼看到额外添加物,很直观。
刚入口就可以吃到一点香料的感觉,可能这就是豆蔻吧。它这个味道细品之下我觉得类似中药,很像那种描述中“性温味甘”的药材。
无法具体描述这个盐豆蔻是什么感觉,感觉是加了盐的味道。因为刚入口的时候,盐和巧克力碰撞出来的那种酸甜咸鲜是很明显的。
和上一块一样,它所有的复杂气味只有在开头出现,有可能是它把香料切碎放在巧克力表面的原因。
从中段开始,就完全是正常巧克力的味道。我注意到它使用的是克里奥罗可可豆,确实不错。口感温润淡雅,很精致,不油腻,有一点点高级感。和Amedei9有些类似。
可可香气深沉克制,宛若陈年红酒。它是那种有一点大麦茶香的风味,暗含黑枣味道,完全没有酸味,均衡不突兀的巧克力。能感受出来,是个用糖的高手,没有太多甜的感觉,却让人觉得苦得很舒服。尾段感受不到糖的存在,却有回甘,没有其他巧克力常见的那种使用了白砂糖产生的反酸感觉。
在我吃了好几块以后,谈谈综合感觉。首先是克里奥罗可可豆,下限实在是太高了,闭着眼买都不会难吃。
豆蔻香料味,并没有贯穿始终,我恰好认为这是一个优点。因为吃的是巧克力而非香料。假如我说这个香料和巧克力交织的味道像夏枯草,那么我觉得大家也会懵逼。这个只有自己吃一下才知道是什么感觉。它是不太好形容的那种感觉,但是添加到巧克力中不突兀。谈不上多优秀,但至少不是负作用。
我刚才列出的风味标签可能不太妥帖,它的风味也许不像任何其他食物,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很自然的可可味道,醇而不浓,苦而不焦,甘而不腻。表现出极度的平衡与克制,平淡中能体会到制作者用心良苦,功力深厚。和Amedei的风格类似,不属于浓厚重口那一派,但是也没有那么小清新。通过添加香料给它带来一种咸鲜草药香,挺有个性的。
有很多巧克力,叫好不叫座。感觉这块并不是很大众化的那种好吃,需要一点点入门以上的基础才能体会那种精妙。大众化的好吃,代表性作品就是庞普街的海盐面包碎巧克力。想起之前一个事,一位论坛老哥和我说,能不能不要再推荐庞普街这个类型的了。我问怎么了。他说,这个太好吃了,根本停不下来,像零食一样,一块接一块下肚。体会不到黑巧的风味层次就一袋吃完了,你给我来点那种含着吃的。
很显然,这种盐豆蔻就不会是庞普街那种普世的好吃。它更接近于一种小众自嗨,圈地自萌的意味。我上个帖子,有一位老弟回复我,他说很可惜,他买了两块闻绮的鱼子酱,自己没有吃到,用于突发性社交,给了两位小姐姐品尝。
但是这个盐豆蔻就完全不适用于这种场景,我保证两位小姐姐会当场吐出来。
这块薛定谔的巧克力,就处于一种推荐又不推荐的叠加态。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于黑巧的入门以及狂热程度。大家也就当看个乐趣,没必要强上。
感觉以后我可能会试试这个牌子其他口味的,看上去都很奇怪又诱人,比如什么柠檬海盐玉米灰黑巧克力,橙子盐辣椒黑巧克力,哈哈,也太奇怪了。
意大利Aruntam牌,印度Idukki72%黑巧克力
也是完全不了解的牌子,没有任何资料,就选了这个品牌获奖最高的那块。可可豆来自印度的伊都基,这个地方最近几年有不少巧克力都在用它,比如我们熟悉的standout。这几年,用印度的伊都基可可豆,几乎成了各巧克力制造商的获奖密码。平心而论,大家都很难对印度有什么好感。没想到在可可豆这方面它会走在我国前面,可能也有大英帝国的历史遗留原因吧。这块巧克力的测评后面,我会说一下我所了解到的海南岛可可种植情况。
我对意大利产的巧克力是有一点个人滤镜在里面的,平时看美食区讨论帖子,大家对于意大利的食物,调侃中还是蛮多认可的。下面说说这块巧克力。
第一印象好吃。甜水果。
入口是很轻盈的车厘子甜味,我好久都没吃过甜味的水果风格可可,突然间就被一股甜蜜的幸福感冲进了脑子,有一点惊讶。
之前我常提起的马达加斯加和越南产区,都是水果风味的可可豆,我形容是水果炸弹,偏热带水果感觉,有炸裂的果酸气息。但是这块印度产区,完全不酸。
在中段开始,可可香气的柔苦丰盈,充满了口腔,巧克力在缠绵的融化,口味是甜蜜柔和的。仿佛在吃一块草莓奶油慕斯蛋糕。
像是熟透了的水果,带着甜蜜的汁水。巧克力中偶尔飘出一点焦糖或者薰衣草的气息,同时,可可香气也蛮浓郁,结尾甚至有轻微红酒的回味感。这是除了Lakuna之外,我第二次感觉少女风明显的巧克力。
总而言之,是一块大众情人类型的巧克力,口感柔滑,甜而不腻。吃起来轻松简单,风味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我尤其喜欢中段开始的水果味,有一种清甜的感觉。是那种无脑好吃的类型。适合社交型分享。
开个玩笑的说,很难相信印度这样干净又卫生的地方,会有这么好吃的豆子,还是甜蜜少女风的。
我仔细的回忆了一下,盛产可可的国度,大多是不幸的。经济凋敝,政局混乱。大部分国家都在小约翰可汗的《奇葩小国》系列中。西非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南美洲,委内瑞拉,秘鲁,马达加斯加,乃至于小众优秀产区的多米尼加,玻利维亚,所罗门群岛等。每次看到这些地区的新闻,都是蛮揪心的。
之前有老哥提到过,在我国海南岛有可可种植园,并且还有个农科院巧克力,希望我去了解一下,最好写点什么。
我那天打开地图看了一下,心里感觉不太好,因为从纬度上来看,我国最适合种植可可的地方是海南岛和台湾。但是,海南岛这个地势根据我的经验来判断,种出来的可可,风味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果酸为主。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电视采访。大体上对我国巧克力底层事业,有一点粗略浅薄的了解,说错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年,印尼华侨带回了第一颗可可果实,共28颗种子在兴隆华侨农场培育。我们的起步就已经很晚了,建国以后才引入的品种,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历史底蕴的。
但是所幸,老一辈革命人很有战略眼光,这个事情并不是民间在搞。现名中国热带农科院的前身是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建国初期作为国家战略型单位,几代人为了保持我国热带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本土化种植,前仆后继的努力着。往大了说橡胶是战略物资,往小了说咖啡是民用生活,无论哪里都要自主。
现在海南的可可树本地培育工作,是由中国热带农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在主要负责。以及包括其他热带作物咖啡,香荚兰,胡椒等。
我看了不少的采访,我国的科研人员普遍具有一种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质,皮肤晒的黝黑,一看就是经常奔走于室外田间,脚踏实地作科研的。他们的不善言辞使我在观看采访中获得的干货很有限。
我国海南岛的可可种植规模说法不一,我更倾向于亩这个数据,最多时候种植面积近一万亩,去年又变成两千多亩。基本就是农科院和部分农户在搞这个。品种上特立尼达占大约60%到70%。之前作为科普我讲过许多次特立尼达这个品种,作为杂交种,抗病能力强,产量还不错,品质也可以。我国选择种植这种中端档次的可可作为主要方向,是极其正确的。因为环境所限,我们实际上可种植的面积并不多,如果种植商业豆,工业豆,和西非相比毫无价格与产量优势。正因为起步晚,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搞一点精品路线。豆子收购价高,种植户的意愿也会强一点。因为最终还是要靠我国的农民去种植,农科院规模有限,所以经济性是第一考虑。
像加纳这样的西非国家,几乎只种植弗拉斯特罗这种产量大的商业豆,除了产量高以外几乎别无优点,已经算是产业链的最底端了,属于被工业剥削的底层,农民的利益很小。
农科院的科研人员,考虑到了这点,就是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不能光靠便宜量大,要走品质这条路。现在主要推广的是一种叫热引四号的品种。
但是他们也说了一个问题,就是新品种推广难。农民会关心,我种这个,你们谁收,多少钱收?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可可树一般三年结果,五六年才会完全成熟,经济周期也算长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目前我国海南岛可可年产量十吨,我一度怀疑这个数字,觉得太少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科特迪瓦产量是万吨。但是这十吨是去年 我看到一个事情是,他们提到卖给比利时某巧克力商可可豆,人民币50元每公斤。这些豆子看价格应该是拳头产品了。我费了很大劲,才查到这个比利时巧克力商很可能是PierreMarcolini。在淘宝有卖,叫二次方,中国海南巧克力。
我很纳闷,这个比利时巧克力也算很有名了,用我们的豆子是很光荣的。应该借机宣传一下,而不是遮遮掩掩,我还得靠猜测去找是谁买的豆子。农科院自己的巧克力卖不到三十块钱,皮尔马可里尼的卖一百四。显然互相不是竞品。
大量的事实说明,国外很不看好中国的精品巧克力市场。即使我们消费者有这种需求。打开淘宝就能看到国产精品巧克力都是些什么东西。噱头品质,广告费用生产成本。声称采用了高品质可可豆,结果一查来自加纳。把工业产品卖手工产品的价格,用远低于瑞士莲的口感卖Qantu的价格。甚至还有“上海疫情纪念版”巧克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话说回我国海南可可。其实看了很多采访,有一个隐晦的点一直没有挑明。就是国内市场没有打开。尽管有很多海南岛可可豆供不应求的新闻,但是结合十吨的产量这个数据来看,说明民间种植量很少。个人分析,矛盾在于农科院推广的品种,至少是中等品质,并不是那种便宜货。像德芙之类的企业,需要的是高量低价的可可豆或者是加工好的可可液块,并不需要你有什么品质,只要便宜就好。
科研人员的目标,是把海南岛的可可种植,搞成那种精品庄园模式。不走低端模式,如果我们主力搞弗拉斯特罗这种低端可可,那么定价权和话语权就会始终被人拿捏。手里有好货,议价腰杆子硬。
可可豆里最好的品种,克里奥罗,农科院也在研究,代号是香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点是抗病性。这种可可树比较娇贵,对环境要求苛刻,抗病性差,产量不高。
个人感觉,国产克里奥罗,很难短时间内看到。本土化需要很长时间,虽然第三代科研人员搞的是育龄嫁接技术,已经比培育种苗快了许多。但是苛刻的环境要求,比如海湾河谷湿地雨林环境的硬性要求,如何适应本土病虫害等,都不是两三年能搞定的。而且如何说服农民去种植,种植了以后谁来收购,这都是问题。
农科院巧克力,我看了一下厂址之类的,应该就是他们下属的企业,自己人研究的,不是那种挂个名之类的皮包公司。网上搜索普莱赞巧克力或者农科院巧克力,很多家在卖。
但是各位抱歉,我并没有测评这个。看了一些东西,为了不至于失望,就不想尝尝了。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信息,也差不多确定了一下它的品质与基本情况。我想,它最现实的是先成为中国的“瑞士莲”。也可能是主要精力放在可可树的养殖培育上,对于产品这方面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
在我看来,作为商品,它有一些肉眼可见的缺点,需要改进。如果定位自己,作精品巧克力,千万不能学其他的国产。最好不要碰什么代餐与减肥之类的标签,第一步要先做出一块好吃的巧克力。
要有排块系列。独立包装虽然方便,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单位面积越小的巧克力,越容易吸收包装纸的味道。小片装的第一口,几乎就是在吃包装纸味。
不要搞捆绑销售,我看每个店铺都买二送一。但是事实上很容易劝退只想买一盒尝尝的潜在消费者。从价格上来看,如果算上买赠,要比瑞士莲便宜十元左右,当然这需要一点精细计算才能得出这个结论。不如取消买二送一,直观的在产品上降价。和其他巧克力打开价格差异。按照原来的价格卖,相比入门级别精品黑巧,毫无价格优势。
售后是很重要的环节。很多差评来自于,大热天快递不给放冰袋。或者冰袋根本没冻。客服的回答居然是巧克力化了就放冰箱冻上。这是很不负责的败好感的行为。
同时,也应该走出去参观,与同行交流学习巧克力的精细加工经验。如果我们花大力气,做出来的是俄巧的效果,埋没了可可豆的品质。在研磨上还是存在一点点不足的。
宣传方面一直是弱项。很多人甚至我之前都没听说过这个农科院巧克力。现在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应该利用媒体多做宣传。我从各个媒体当中得到的信息非常少,这还是我特意去查询的情况。我看了一些B站和小红书的测评,基本排除了他们请水军的嫌疑。因为不会有人把钱给那么蠢的人去打广告,说了半天只有好吃和绝绝子两种评价,实在是傻的冒泡。
话说回来,科研人员也很自豪的讲到,海南产的可可豆,已经有部分产品达到了中上的水准,风味特点是莓果,坚果。这也印证了我之前觉得海南可可风味会是酸的猜想。我注意到了采访中提到的一个点,他说,可以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就是吃一口巧克力,能尝出来是我们海南的豆子。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可可产区风味明晰,有自己的风格是很重要的。至于坚果风味也可以解释,因为风土对风味的影响甚至大于品种,同样的东西,种在海南岛的西侧和东侧,甚至内陆,都可能出现不一样的风味。
关于海南岛可可的情况,我了解的仅此而已,可能有许多不完善甚至谬误之处,也恳请指正。下面继续巧克力测评。
我之前测评过A.Morin的两款巧克力,现在整理到一起方便横向比较,较原文略有删减和新的感受。为方便写作,以下简称品牌名为墨林。
整体来讲,墨林与波纳特和普阿鲁斯极为相似,无论是价格,一百克的重量,乃至于风味,更包括这三个品牌极为丰富的产品线,囊括各大著名可可产区与庄园。
都有一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踏实感,传统的纸质包装,锡纸内衬复古又优雅。但是墨林从味道上少了一点波纳特那种独有的烟熏和皮革的感觉。对比普阿鲁斯,墨林又显得味道深厚一些。这些具体的我放到后面一并比较。
A.Morin玻利维亚Ekeko70%黑巧克力
玻利维亚的可可豆,下限极高,无论怎么做都不会难吃。这种可可豆我给它的标签是,温暖,柔和,浆果,甜美。
话说回这块巧克力,入口有一点讨喜的焦香味道,烤蜜糖的感觉。中段是一闪而过的水果味道,像是芒果菠萝苹果的大杂烩。非常奇妙的带有一丝清凉感,这种融合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咳嗽喝的蜜炼川贝枇杷露。
在一种食物里,唤起另外一种味觉记忆,蛮惬意的感觉,像是看过去的照片。
尾段有一点木质的感觉,柔和的甜蜜感在嘴里留的时间很长,但是口腔内很干净,不会有残留的粘腻感。
整体来讲,属于甜而不甜的那种,偏醇厚的可可风格,浓而不焦。
物理口感,很接近于吃沙瓤的西瓜。有别于奶巧的缠绵,这块在嘴里融化的感觉非常像Lakuna和Amedei带给舌尖的体验。
A.Morin马达加斯加70%黑巧克力
在这块巧克力的品鉴上,我和一位自己崇拜的专业大佬有相反的意见。她是 然而我第一次吃到的时候感觉并不是这样,我当时在帖子里写,这块巧克力的酸令人不喜欢,流于表面,和可可的割裂感很严重,并没有把果酸融入到巧克力中,而是像额外加了醋的感觉。
参照物是广受大家好评的Marou,这种水果炸弹类型,它的柑橘与菠萝芒果味的酸,在整块巧克力中并不突兀,与可可味道水乳交融,并不会割裂成两部分。
我第二次吃这个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第一次所购买墨林的马达加斯加,是瑕疵品。现在我手里这块,吃起来不谈味道,首先在嘴里是水润的感觉,很湿,偏软。排块也很容易就掰开。这是巧克力比较新鲜的象征。而第一次买的那个,我回忆起来,是蛮硬的,口感很干,掰的时候挺费劲。
因为已经测评过一次,加上又看了别人的测评,先入为主的印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第二次尽量还是客观的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觉:
它是那种入口融化的很快的巧克力,我非常不推荐一口吃太大块,因为气味很盛,会冲的人味觉失灵。果酸味道,占了超级大的比重,个人感觉偏向于山楂罐头的味道,舌尖能感觉到酸的刺激。这种感觉持续很久,可可的香气一直被压制,偏淡的苦味在水果硬糖中微弱的存在感。恍惚间让人忘了自己吃的是巧克力。尾段有一点不一样,嘴里像是对流层,酸味在口腔上层,可可的苦味下沉在舌头表面,泾渭分明。很罕见回味略苦的马达加斯加巧克力。
我个人认为,它整体讲,很像那种加了山楂干的中药,汤药,甜感稀薄。虽然这次没有我上次吃的那种割裂感,但是依旧不能算是大众情人类型的适口度,可以归类为发烧友的试吃品。对于热衷于马达加斯加产区的果酸爱好者,可以吃一下。
我所谈的适口度,是大众更容易的接受程度,类比于家里过年,餐桌饮料用的是雪碧,谈不上多美味,但是老人孩子都能接受。而不是说选个樱桃味可口可乐,部分人喝完眉头一皱。
假如说给我吃过的几种以果酸风味为主产区巧克力系列做个适口度排名的话,梦萌standoutMarou墨林波纳特Akessons普阿鲁斯。
普阿鲁斯过于温吞吞。大红A太刺激了。波纳特不够明朗。而墨林这块,可可香略有一点底气不足,一直被热带水果的感觉所掩盖。很多人不喜欢马达加斯加豆子的黑巧,我也思考过到底为什么。我们吃饺子都蘸醋,说明并不抗拒酸味。很有可能是固有印象在作怪,我们这代人从小习惯了略甜的巧克力,潜意识会觉得酸是异类,难以接受。迈入黑巧门槛的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坚果香类型的巧克力,对水果味巧克力有一种天然抵触。
基本上坛友都不是很喜欢酸,以及马达加斯加产区。以后我会避免做这个产区的测评。这里花很长篇幅说它,有两个心得和大家分享:一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判断,别人的测评确实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甚至有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去脑补味道,即使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的说法,吃之前不要对照测评去影响自己的味觉。
其二是,日期新鲜且密封良好的巧克力更好吃。这句话看起来是废话,但这次我深有体会,新鲜的巧克力,柔软,易融化分割,能感觉到湿润。
这里又要提到,我从前五十八块钱买了两块波纳特的含金量。到手里保质期仅剩15天。我当时是在家里窗台上暴力分块,硬摔断了几块下来吃。在嘴里含了半天都没有融化的迹象,甚至划破了上牙膛。其硬度可见一斑。
A.Morin委内瑞拉porcelana%
大名鼎鼎的波色拉娜,是可可豆中的“婆罗门”。地位约等于西湖龙井之于绿茶。
并不是有好的可可豆就能做出好吃的巧克力。%的含量,我认为是很难作好吃的,因为少了糖的修饰,能暴露出许多作坊,烘焙豆子能力不足之处。过于焦躁的烟火气,和过酸的青涩感,是很多%含量巧克力的通病。
回到墨林这块波色拉娜,有一丝轻微的入口甜,继而偏苦的可可味道浓郁绽放,略粘腻糊嘴,这种可可香气有点类似于咀嚼花瓣。从中段开始,有果酸味道,青李子的感觉。但是没有喧宾夺主,可可的醇苦一占据主流,越吃越有嘴里烟花绽放的感觉。我连吃了四小块,确定是有一丝甘甜的,像那种清冽的山泉水,第一口很明显,再往后就有些泯然。
它每段味道都有一种渐进的感觉,逐次呈现多段式的酸甜苦,层次感明显。可以吃到烘焙感的气息,有一点火候过大的感觉,仿佛在农村的土灶坑里,旺火烤焦了老玉米。我很喜欢轻舔第一口的感觉,舌尖可以触到一种新鲜的甜味。但是这种感觉去的太快了。
所有的%巧克力,基本都是以苦味为主调。像多彩的黑一样,舌头所能尝到的苦味也分很多种,例如,藿香正气水,西药片,蒲公英,肥皂,树皮等。
这块巧克力的苦味,更像是修道院啤酒,回味有啤酒花那种苦中透香,以及陈酿的醉人感。
总体来说,波色拉娜这个可可豆保证了巧克力的高下限,烤香的感觉伴随始终,回味良久。但同样也存在香气略焦,口感略黏的缺点。它对于特定人群来说,是一块好吃的%。同时也是一块和其他品牌波色拉娜有很大区别的的巧克力。
这块巧克力带着严重的墨林风格,浓醇的烘烤感里偶尔透露一丝小清新。相对来讲,其他品牌的波色拉娜可可豆,都做的比较轻盈,偏向于花果,墨林算是有点另类。最近连续吃这个品牌的巧克力,也使我略微有一点上火。
A.Morin厄瓜多尔48%牛奶巧克力
首先,梅丽莎YYDS。其次,要分辨一快奶巧是否是佳品,并不太容易。即使是我之前帖子给出差评的奶巧,它也是好吃的。因为大量奶和糖的加入,怎么也不至于难吃。打个比方说,假如不是因为发胖,大多数人都不会抗拒奶茶。它和奶巧一样,糖奶,食用起来令大脑愉悦。所以奶巧大多数都不会难吃,甚至都是好吃的。评论它们好坏是有些难度,需要非常仔细的去品尝。
我认为一块奶巧的评价,可以参考的三条标准是,糖分是否克制的甜,对奶制品鲜味和腥味的把控,以及是否凸显了可可香气,而不是被甜味掩盖。
入口是比较空灵的奶甜,意外的没有焦躁感,是香草冰淇淋的味道。起始的印象非常好。中段开始甜蜜伴苦的感觉,奶味是要比可可味重一点的,并且更接近于奶粉而非鲜牛奶的味道。
我不喜欢厄瓜多尔可可豆的木质香,但是这块奶巧用奶味升华了这种可可豆的特点,在中段带来一种奇妙的草本奶味。悠长而又持久的气息一直弥漫在口腔中。
尾段的感觉并不惊艳,是费列罗榛子巧克力酱的味道。回味又很像拿铁咖啡。
总的来说是好吃的,比较甜,口感顺滑无渣,不粘腻。
整体评价是无法评价,因为我在奶巧方面业务能力薄弱,吃过的种类太少,因此就缺乏大量样本去比较参考。只能笼统的概括出几个关键词:香草风味,好吃易入口,偏甜,独特,有层次感。
A.Morin秘鲁Chanchamayo63%黑巧克力
我个人是比较偏爱秘鲁和委内瑞拉产区的可可。我经常推荐的cacaosuyo,就是扎根于秘鲁的牌子。而同样去年我经常吃的可可豆产区,秘鲁Chuncho,以发酵味道而闻名,一直是我的最爱。
说回这块巧克力,产区的名字特别长,遗憾的是我之前没听说过,不过也不奇怪,墨林大约能做了三十多个类别的排块巧克力吧。
总体上来讲,这块巧克力是一个中规中矩之作,它不像其他任何产品,却又带着许多其他牌子的影子。
刚入口并没有什么味道,或许有一点点甘蔗甜,几秒钟以后,轻微的可可发酵气味袭向舌尖,伴随着与黑枣极为相似的味觉和口感,可可香气缓慢释放,真的来的特别慢,甚至吃的有点着急。中段的果酸气若隐若现,暗流涌动,是温带水果的感觉,不炸裂,比较含蓄克制。它是用一种恒久稳定的暗甜,去包裹可可豆的果酸味道,再带给我的舌头,和吃冰糖葫芦的感觉很像。不会特别突兀的让某种味道占上风,几种感觉并存的很均衡。
吃到后面有一种山葡萄酒的醉人感。尾段和回味有一种酿造般的甘尽苦来。
层次丰富,又有那么一点重口,或者说,墨林整个品牌就是站在小清新的对立面,像一个话少学识多的老头子。
A.Morin尼加拉瓜70%黑巧克力
尼加拉瓜产区可可豆是比较少见的,我印象中做这个产区比较出名的,好像只有西班牙帆船吧。Amano是做多米尼加比较出名。这些偏僻产区不太容易出杰作。其实像什么初奥,波色娜拉,春丘等等的产区,都不太容易作的难吃。把龙虾鲍鱼给我做,那我也是金牌大厨,有好食材,哪怕清蒸也不差。难的是处理猪大肠羊腰子这种。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去了解原材料的特性,扬长避短的去激发香味。
尼加拉瓜可可豆特点一般是香草,葡萄干风味。属于知名度不高,但是品质还不错那一种。
这块巧克力一言以蔽之,香甜醇厚。是大众类型的款,适口度很高。假如有一天能打折到四十块钱以下,那么应该就是3年的性价比之王了。
入口是比较淡雅的甜,有一点发酵葡萄味,忽然间没有任何前奏,可可的浓烈香气就溢满了嘴里,醇厚的感觉十分满足。并且这种感觉伴随始终,持久而强烈。中段开始的风味上,能吃到的感觉有,烘烤坚果,蜜糖,红茶,一点大麦香。尾段的醇苦非常讨喜,让人齿颊留香。
整体感觉,像是杂糅了委内瑞拉与秘鲁产区的特点,纯正不花哨的巧克力味道。西班牙帆船巧克力的尼加拉瓜系列,味道更温暖,偏向于奶糖风格。而墨林这块尼加拉瓜,味道偏向于传统,是很正的巧克力味,烘焙坚果风适口度高。它是那种,无论你有任何口味偏好,它都不会让你觉得讨厌的风格。刷B站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吃了一大块,是有点下饭的那种,也是不需要花费什么精力去仔细品尝的那种。
这也是我测评的几块墨林中,相对平衡大众的款,是那种“想象中的老式巧克力”。
如果在看一部欧洲老电影,情节中出现一块巧克力,牛皮纸包裹着锡纸,里面是端端正正的排块。那么这个道具的味道就应该是墨林的尼加拉瓜。
因为墨林的产品实在是太多,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吃完全部,但是通过几款产品的品鉴,也基本可以管中窥豹。它整体属于偏重口的深烘焙风格,部分高含量款略粘腻。大多数70%左右还算顺滑清爽的口感,容易为多数人接受。
同样身出法国的老牌巧克力企业,波纳特,普阿鲁斯,米歇尔柯氏,安默林。这四家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产品线,在世界各著名产地庄园收购或种植可可,工业化的标准使产品有高下限的品质保证,风味常年稳定。对比瑞士莲,俄巧这样的工业产品,法国四老的巧克力表现出很强的风味与张力,不再以百分比纯度来区别味道,而是每一个产区就是一个截然不同菜系的盘中餐,风情万种。可以如实表达产区风格,并且用自己的特色去诠释和修饰一种可可豆的风味。
同样,他们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老牌企业的风味固化是很严重的,无论怎样推出新品和季节限定,都缺乏眼前一新的感觉。就是那种个人痕迹非常重的感觉,类似于张卫健的演艺风格。
还有一个是他们与那种家族式小作坊的巧克力,例如Qantu,Meybol等,有难以超越的无力感。小作坊型企业,产量低并且价格高昂的几款巧克力,可以不计时间物料成本代价,追求极致。然后可以玩奇货可居那一套,反正会有人买单。比如说我到现在也没抢到过葡萄牙花砖的60%羊奶。但是法国四老是要靠走量的,要用一种大众容易接受的价格与品质来面对市场。
如果用这种思路来看,那他们称得上是品质优异,风味饱满的性价比之选。可以通过任一品牌,迅速的了解世界各可可产地的风格,绝对忠实呈现。但是发烧友绝对不会止步于此。它们的地位更类似于一种承上启下的登神长阶。当你踏过瑞士莲,哈奇士,金象的门坎,不可避免的要顺着法国四杰的地砖拾阶而上。
到此为止,这期测评接近尾声了。考虑到论坛的接受程度,测评的选品偏重于性价比,好吃,不太酸这些类型,同时也尽量丰富一下口味给坛里的发烧友。不客气的说,有一些巧克力,中文方面只有我发了测评,没有其他同类型文章可以参考,个人观点难免偏颇。加上我常年抽烟吃药,舌头并不是很灵敏。也很欢迎大家与我交流指正。另外一方面,我也需要坛友的反馈,否则每次发帖像石沉大海一样,我也会怀疑开这种帖子的必要性。
最后也是慎重提示,巧克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可吃可不吃,购买需谨慎。不同品牌,产区,风味差异极大,可能会不符合个人口味。买巧克力拿捏不准的时候,可以来问问我,带上你的个人口味偏好和心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