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工业热处理,不能不提到“四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温度控制得不一样,收获的产品性能不尽相同。在太重煤机有限公司热处理分厂,今年43岁的高级技师李涛就有一项绝活儿:目测零件颜色,判断温度高低。而他经手的产品,合格率高达98%。
“你看,这个零件表面颜色暗红,说明温度还很高,如果颜色发红或发黄,就代表温度比较低。淬火的时候温度过高,产品容易开裂;如果温度不够,又会造成产品硬度不达标,在热处理过程中,对温度的掌控很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性能。”昨天,在太重煤机生产车间,李涛指着已经淬火成功的一个链轮分析说。
热处理过程看似简单,只有“加热、保温、冷却”三个步骤,但其实复杂多变,需要经过热加工的四把火“正火、退火、淬火、回火”,根据工件形状、材料,技术要求等因素,严格控制加热和保温时间,再采用合理的冷却方法,达到相应的基本组织,使抗压、抗磨等性能符合要求,为零件最终使用打下好基础。从18岁学校毕业进入太重煤机,李涛在热处理这个岗位上干了25年,谈起他的这项“绝活儿”,李涛谦逊地说,“其实也没啥,只是经验而已,工作25年,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也算把这个岗位研究透了。”李涛不善言谈,但说起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却有点刹不住车了。
“这个是链轮,采煤机上的链轮好比汽车上的轮子,通过链轮把采煤机送到指定位置。链轮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如果损坏了,需要把整个采煤机架空进行维修,无论人力还是财力,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对付这个环节,李涛自有妙招,“把握好热处理这道工序,链轮的质量就有保障了。”
采煤机是太重煤机的主打产品,导向靴又是采煤机里的关键零件,由于受力大、磨损严重,手工火焰淬火硬化层不足2毫米厚,在采煤机作业过程中极易损坏,且维护困难。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李涛钻研导向靴的工作特性、产品形状,亲自设计制造了一套连续淬火装置,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工件硬度,使硬化层由1至1.5毫米增加到5至8毫米,使用寿命明显提高。目前,这项工艺已被纳入标准工艺,每年能为企业创收60余万元。
在生产车间,李涛还有一柜子的宝贝,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感应器”。“在市场上买一个感应器得上万元,而我做的这些小东西,成本最高的也不到一千元,有时候甚至几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感应器是产品质量的保障,选择怎样的方式淬火,采用哪种冷却方式,感应器的选择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与标准。李涛仅这项成果又为企业创收百万元以上。
“从参加工作起我就没有离开过太重煤机,虽然企业现在暂时面临困境,也有别的企业高薪聘我,但我不会选择离开。和企业一起经历过改制、搬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和她一起面对、一起度过,这是我对太重煤机难以割舍的情感。现在国家很关心重视技术工人的成长,身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我们有责任、有担当,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采访结束时,李涛说的这番话让记者的心里充满了暖意。本报记者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