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为主题的首届发泡材料再利用发展论坛暨发泡材料再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日前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以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高延莉为大会致辞。她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是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宗旨,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症结。
高延莉表示,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批复成立了发泡材料再生专业委员会,旨在推动发泡材料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行业规范标准制定,以及商业运行模式建立等,力求解决发泡材料行业发展末端难点,积极推动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研究员周红在发言中表示,发泡材料主要包括聚氨酯、EPS、PET和橡胶发泡材料等,广泛应用于保温节能、减重、结构功能、抗冲击及舒适性等体现功能性的应用领域,覆盖了建材建筑、家具家电、输油输水、交通运输、军工和物流包装等多个行业。
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达.2万吨,较年的.2万吨同比下降0.6%。年我国泡沫塑料产量达.6万吨,较年同比下降0.62%。其中,广东省泡沫塑料年产量达64.3万吨,居全国首位;其次是浙江省,产量达32.6万吨;江苏省排名第三,产量达20.5万吨;四川、山东依次位列第四、第五,产量分别为16.8万吨、14.0万吨。从年全国泡沫塑料总产量比重来看,广东占25.1%,浙江占12.7%,江苏占8.0%,四川占6.6%,山东占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主任刘景洋就发泡材料价值及用途作详细阐述。他表示,发泡材料应用途径广,市场需求大,除原材料加工为塑料之外,还可通过热加工及成型处理为塑料颗粒,再经多道工序处理后可成为崭新的塑料制品,市场供不应求。另外,由于发泡材料量大面广、回收利润空间大,因此产业链企业有足够动力实施回收处置,这也充分减少了重复生产泡沫塑料对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再生塑料市场,国内废塑料回收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及加工集散地。
在资阳希晨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安看来,提高发泡材料回收效率、降低处置成本,是推动发泡材料回收行业产业升级的利器;“固废综合利用”不仅是指原生资源在生产环节中“吃干榨净”,同时也包括原生资源报废后进入再循环、再制造等一系列系统工程。据介绍,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环保废泡沫回收专用车通过流动作业和机械化回收后,可实现提高废泡沫回收效率8倍以上,泡沫运输体积压缩率达98%以上,为行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围绕发泡材料综合利用现状,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分会秘书长张荣琪强调,目前我国发泡材料回收处置主要存在五大难题。一是发泡材料轻质而体积庞大,运输成本高;二是产废领域多样,回收点分散缺乏监管,难以集中和产业化;三是各物流公司经营模式不同,回收收集标准不统一;四是回收技术不成熟、不规范,综合利用缺少标准和监管;五是回收企业税收风险高,地方税政认可的抵税凭证,法律风险大。
如何破解发泡材料回收处置难题,张荣琪表示需从四方面着手。首先,从源头规范行业,积极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及体系标准;其次,建立回收商业模式,推动综合利用产业精细化,以及回收技术创新与推广;再次,深入开展关于回收体系税政政策的研讨与建议;建立发泡材料回收领域的大数据平台,全力推动循环绿标的科学认证,为发泡材料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