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隐性”危害增多确保舌尖上安全须以产业创新为导向
食品检测方法全方位覆盖各环节
□本报实习记者闫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越来越多运用新工艺、新食品原料的食品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食品中存在的“隐性”危害也呈现在大众面前。在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各项食品安全抽检通告中,不难见到农兽药残留、食品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超标问题。业内专家表示,食品检验方法是确保人民舌尖上食品安全的基础手段,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其标准化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信息化引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
各类蔬果、粮食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必需品。11月30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25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其中某公司销售的韭菜,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检出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记者注意到,在各地发布的抽检通告中,涉及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与农兽药残留有关。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12月1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食品检验方法社会需求与标准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表示,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如何实现智能化,风险溯源如何实现可视化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的三项挑战,而信息化为研究农药残留信息化检测技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对于我国的农药残留治理,庞国芳建议,我国各部门农药残留监控计划需要进一步与我国农药残留污染的实际相衔接,同时加强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制定,创建“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为全面治理农药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大数据报告智能化、风险溯源可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多种检测方法解密乳品成分
乳品是人们初入世界的第一口粮,而且贯穿着人的一生。分析乳品中的营养成分,加强乳品检测防控微生物污染也成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