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星酒店被曝光“一块块抹布擦到底”,让大家知道了,花钱也买不来安心。
而另一则新闻又让人伤透了心,据说,你在饿了么、美团等平台买到的外卖竟然是“廉价速食包”(又叫料理包)简单加工的,而且加工过程黑幕重重。
看完爆料视频,我感觉心情很复杂,并不是因为我也吃外卖,而是因为舆论的反应说明大家对速食包有很多偏见,所以我准备给“速食包”洗个地。
没错啊,我就是来给速食包洗地的,不服来辩!
至于新闻中涉及的加工企业有没有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为准。
另外,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动作挺快,已经对相关商品进行了下架处理,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
速食包好在哪
速食包的蓬勃发展和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兴起有很大关系,但它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近年来中式快餐业发展的助推器。
平心而论,速食包其实有很多优点。
一是标准化。
同一个菜品出来的味道一模一样,份量基本一样,这样品控更有保障。
虽然中式餐饮强调“千人千面”,但实际上,正规餐饮企业的后厨都是标准化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反正标准化有标准化的好处,大厨手上一抖,也有这一抖的秒处,各人的选择不同罢了,不存在孰优孰劣。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二是速食化。
中式快餐干不过洋快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菜品加工太复杂。
洋快餐多数是半成品炸一下就能出餐,又快又简单,而中式菜品需要煎炒烹炸蒸煮炖,出餐效率低,当然就快不起来。
速食包直接把菜品做成成品,只需要提前解冻、加热、保温,商家可以很快出餐,提高经营效率和顾客体验。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三是降低成本。
新闻中使用“廉价速食包”的字眼,显然是将廉价与劣质画了等号。
大家都知道便宜无好货,但实际上便宜未必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它是如何将成本降下来的。
本质上来讲,餐饮业三大成本,一个是原材料,一个是人工(餐馆雇人一般还包食宿),一个是门面租金。
我知道,所有的消费者都希望自己吃到的饭菜是手艺精良的厨师亲手炒制的。
那我让米其林星级厨师给你炒个蛋炒饭,保证逼格高,就是稍微贵一点,比如块一份,行吗?
嫌贵的话可以换个普通厨子,还嫌贵可以换学徒工,再不行,我就用速食包啦。(视频中小餐馆的老板说自己不会做菜)
速食包的生产企业大批量采购,原料成本降低了。
前端工厂集约化加工,终端餐饮门店不用雇那么多厨子(甚至不要专业厨子)和切菜洗菜小工还包吃住,单品摊下来的人工成本也少了。
厨子和小工少了,门店不需要那么大厨房,门面租金也节约了。
几个方面的叠加,才能让你在原料、人工、租金都大幅上涨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吃到相对物美价廉的饭菜。
当然,用劣质原料降低成本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速食包的出厂价和售价差异悬殊,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被坑。
视频中香菇滑鸡出厂价一份4.8,美团外卖16.8,土豆牛肉出厂价6.1,美团外卖17.8,价格差2倍,视频拍摄者是想暗示商家暴利没良心。
实际上这么比较是不对的,很简单的道理,你去火锅店点一份肉和一份菜,按照成本价和售价来算,肯定是菜更划不来。
人家毕竟是“餐饮服务业”,人工成本、门店成本、物流仓储成本都不算吗?
再说外卖还要配饭、菜,这两个菜出厂价差1.3,美团外卖差价1块,我觉得商家的成本核算挺有良心的了。
速食包安不安全
其实,只要是规范制作,速食包的食品安全风险远小于门店现场制作菜品的风险。
餐饮业最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来自微生物,速食包在前端是热加工,到门店还要做复热处理。
讲真的话,只要热透了,哪怕门店经营环境没那么干净也不用担心食物中毒。
而且速食包的模式总体上使餐饮从业人员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自然也会减少,因为人是最大风险来源,人越多风险越大。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速食包真正的风险主要来自包装,比如用的塑料袋是否是合规的材质,有没有塑化剂污染等。
其次的风险是物流和仓储环节,因为如果温度失控,原料(尤其肉、蛋、水产)可能会变质。
速食包如果在物流、仓储中解冻,微生物可能繁殖产生加热无法破坏的毒素,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至于公众关心的“劣质原料”,其实主要是食品品质以及诚信问题,倒不一定真有安全问题。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速食包应当限制吗
速食包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央厨房”模式,有集约化优势,如果管好了,对于解决困扰餐饮行业多年的“小散乱”问题大有好处,因此不仅不应该限制和打击,反而应该鼓励和发展。
但因为其产品借助冷链物流能辐射全国,风险也可以随之扩散,同时,大量速食包是供应到终端小微企业、小餐馆甚至小作坊,都是些极难追溯的渠道。
因此,对于这些“中央厨房”确实需要加强属地化监管,让它更加规范的发展,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这就是七寸吧。
对其产品的抽检倒是其次的,因为菜品成分复杂、原料多样,检测起来难免疏漏。
打个比方,如果他们使用地沟油,很可能你抽检的结果都是正常的。
所以更重要的应该是不定期的现场飞行检查,看企业是否按照相应规范操作,各项记录是否完整、真实,这才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虽然这个事件的调查还在继续,但我觉得消费者不必过于悲观,速冻饺子行业能管好,速食包行业也一定能管好。
说不定将来你自己回家也不做饭,而是煮一个方便、安全、卫生、营养、美味兼备的“红烧肉速食包”呢。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聊聊其他几个问题
关于牛肉“注射”大豆蛋白,这其实是“预制调理肉”的一种,使用的叫“注射滚揉技术”,现在非常常见。
加入大豆蛋白的目的主要是增重、降低成本,但本身并不会带来安全问题,可能存在消费者知情权方面的问题。
在预包装食品的配料表上,大豆蛋白应该有标注,但在餐饮行业确实没有明确要求。
通常同时加入的还有磷酸盐保水剂、调料、谷氨酰胺转氨酶等,都是改善肉质和风味的手段。
你去看看牛肉干、牛肉粒、酱牛肉(见下图,你们自己水印做太大,我尽力了啊)、酱肘子、酱驴肉、肉松、肉肠等产品,只要是你觉得“性价比高”的,多半配料表能看到“大豆分离蛋白”。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关于直接用手搅拌调料和接触食物是否卫生的问题,我觉得要看整个操作是否规范。
视频中有些员工是戴蓝色胶皮手套的,可见企业有相关要求。
如果整体上的卫生做的到位,比如搅拌调料前彻底清洁手部,用手搅拌并不是问题,反而是戴着手套更容易污染细菌。
个人观点,他们的卫生规范做的不够好,看着装和地面就知道。(头发、耳朵没盖住,工服污渍多,地面积水多)
关于“排骨放了快一年”,我感觉拍者的配音是想引导观众联想“僵尸肉”。
不过冻肉的保质期一般都比较长,1年到1年半很常见,视频中的排骨未必过期,也可能算临期食品(所以便宜)。
如果在冷库和运输途中没有反复解冻,其实就算过期了也并不会有安全问题,但可能有水分流失和脂肪氧化等品质方面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想吃新鲜肉,但如果把这样的肉当做“僵尸肉”销毁废弃,既是浪费,也是一种环境负担吧。
当然,视频中企业的冷库储存条件可能是一个疑点,这个需要监管部门去检查核实。
(来自网络,与新闻无关)
此外,视频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安全风险,主要是卫生隐患和不规范的操作。
当然,从视频里的只言片语去分析具体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还是期待监管部门核查之后的结果吧!
作者:钟大厨在江湖
本文来源饮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