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我校广大教师在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他们有的积极撰写项目申报书申报大项目,有的梳理科研成果撰写论文、专著,有的开展云服务指导春耕备耕,有的奋斗在科研基地第一线进行田间管理、性状调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沈农科研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农学院陈温福院士水稻团队妥善安排目前仍坚持在海南育种基地开展育种工作的师生,通过线上沟通细化具体工作任务。海南基地师生克服疫情影响,连续在海南基地工作几十天,按照既定科研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育种加代计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兰宇副研究员带领海城市水稻省级科技特派团成员根据已获取的海城稻田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等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智能配方设计系统针对性优化了炭基水稻专用肥配方,并已委托相关企业投入生产。团队将现场培训方式改进为在线培训,制作了生物炭改土培肥技术宣传片,并委托推广部门通过在线形式发送给当地种植大户。
于海秋教授团队与营口市什字街镇牌坊村、大石桥代家村、盖州九寨村保持密切联系,线上指导农户加强环境监控,防止农作物因气候突变引发的大面积冻伤、冻死。
孟军教授生物炭研究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刻总结十三五工作经验,针对生物炭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调整工作重心,尤其对生物炭学术平台构建、产品开发、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配套升级等环节下大力气开展相关工作,为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做好充分准备。日前,经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处研究决定,由我校发起的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业性联盟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并更名为“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这将促使生物炭联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开展农业科技发展重大问题调研,提出重大战略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提升生物炭技术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能力。此外,由我校与斯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出版的全英文季刊Biochar发展势头喜人。截至目前,第一卷总下载量为次,总被引次数为次,这将为冲击SCI期刊索引目录奠定坚实基础。
王术教授与本溪市桓仁县黑沟乡大川村温泉稻合作社进行线上对接,指导合作社有机栽培与管理,提供自主选育的优质食味高产水稻新品种“沈稻”和生物有机肥及有机稻栽培技术资料,并为农户生产的优质绿色大米寻找销路。
李凤海教授团队春节前已有4名师生在海南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由于疫情突发,团队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将疫情影响减少到了最低。
植物保护学院陈立杰教授团队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并投稿,目前已经发表在线论文3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