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个锤子,几十个錾子,在专注的敲敲打打中,赋予冰冷的银锭新的生命,让它们蜕变成一件件美丽的饰品、摆件或生活用品。德阳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6组的银匠杨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16岁学艺,凭悟性和勤奋掌握加工技巧
杨勇的银饰加工作坊设在自己的家里。传统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装修,和古老的银器加工相得益彰。走进作坊,从常见的手镯、耳环、餐具,再到生活中的保温杯、茶壶,以及各种银饰摆件琳琅满目,数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加工银器,他和爱人则在潜心钻研绵竹年画的绘制和錾刻。
今年39岁的杨勇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6岁初中毕业后便到新市镇跟随表哥学习银器加工,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勤奋,杨勇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掌握了这门手艺。
“银器加工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化银、浇铸毛坯、打叶、出条、拉丝、镶嵌、点翠、錾刻等每道工序做好,需要花很多时间。”杨勇说,比如在做银圈子时,拉丝这个环节就不能马虎,必须掌握好火候才容易成型,因为过热银子容易融化,过凉则很难打制。学手艺时,杨勇总是一边用心听表哥讲解,一边找时间反复练习,暗自揣摸其中的门道。
两个月后,学成手艺的杨勇前往德阳一首饰加工店打工,一干就是13年。“这10年,是中国首饰行业飞速发展的10年,期间我除了苦练技术,还接触到更多品种和款式的银器饰品,学会了铂金加工技术,开阔了视野,便有了自己创业的打算。”杨勇坦言,自己曾尝试过创业,但由于社会经历不足,也不善经营,只开了半年便草草关门。
开店创业,凭精湛的抛光技术抢占市场
年,杨勇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去广东、深圳等地开阔眼界,为创业作准备。年正月初八,他在汕尾考察时被别人先进的车花技术所吸引,虚心请教后仍不得其解,便萌生了实地学习的想法。为了“看上一眼”,他硬是花了元钱,在当地学习了3个月。
为了拥有自己的门店,购买最先进的加工机器,杨勇到银行贷款,但因为缺少抵押和担保而四处碰壁。但杨勇并不气馁,他决定学习电焊技术,自己制作加工设备。年6月,他用自己制作的设备做出了第一批产品,当他带着这些银饰制品前往成都批发市场时,由于工艺精良、款式新颖,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客户下单。
为完成客户的订单,杨勇和爱人每天早上5点便开始忙碌,一直要做到深夜12点,由于他们采取的是原始抛光技术,纯手工制作,两人常常累得腰酸腿痛抬不起手。“如果有一台抛光机就好了,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升抛光效果。”杨勇立即行动,购买零配件,组装操作,但抛光效果并不理想,他又反复进行技术改良,年3月20日,由杨勇研制的第一台抛光机“诞生”了。
“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3倍,制作工艺也更好了,我和爱人高兴得整夜没有睡着觉。”杨勇和爱人商量,再招两个工人,自己腾出时间去跑市场。随着订单的增加,杨勇又陆续增加了液压机冲床等其它大型设备,并对第一代抛光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年底,杨勇又做出了第二代抛光机,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其产品也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不断创新,希望绵竹年画在银器上绽放光芒
绵竹是年画之乡,绵竹年画图案丰富,寓意吉祥。如何让绵竹年画与银器加工巧妙融合,是杨勇常常思考的一件事情。
年底,杨勇到云南大理回访客户时,发现当地银器产品丰富,工艺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不少匠人及其作品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坚定了他让绵竹年画与银器加工巧妙融合的发展思路。为了学习银器加工绘画、錾刻等技术,年,他先后往返云南8次,终于在年做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银版年画。
今年1月17日,绵竹第19届年画节开幕,杨勇带着自己的银版年画参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专业意见。“我当时从网上选择的是一幅并不完整的绵竹年画,制作出的银版年画遭到了年画艺人的批评。”杨勇说,半路出家的他只注重工艺上的研究,忽略了绵竹年画及其人物最本质的特点。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杨勇变得更加勤奋。今年疫情期间,他购置了大量黑白线稿,从基础绘画、上色开始练习,并逐渐在银制茶壶、茶具、保温杯等生活用品上进行錾刻,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
谈到未来,杨勇踌躇满志:“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让家乡的绵竹年画在我制作的银器上绽放光芒,让更多人了解绵竹年画,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个匠人的最大努力。”(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