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0年李鸿章想修一条路,于是天津三条

在电影《大话西游》有一段十分经典的对话——

唐僧问孙悟空:悟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铛铛铛铛铛?

至尊宝:什么铛铛铛铛铛?

唐僧:铛得铛铛铛铛铛就是,Only----you……

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关于“铛铛铛”的第一印象并不是这首魔性歌曲,而是《诗经》里写的

叮叮叮,当当当,

老君炉里边冒火光;

老君炉,火光起,

先拜老君后拜你,

你是老君大徒弟

……

开个玩笑,要说为啥我对这“铛铛铛”的声音如此熟悉,那就不得不从我小时候上学的那条路讲起了,大家准备好茶水、西瓜,听我缓缓道来那想当初的事儿。

铁匠炉火光起

由于从小住在红桥区北竹林一带(和某位曾经的非著名相声演员很近,但从没得拜街坊),我的初中就在离家不远的——三条石大街。

如今的三条石街道,隶属于天津市红桥区,东临南北运河汇流的三岔河口,与河北区隔河相望,南临南运河与大胡同街道隔河相望,总面积1.47平方千米,总人口有人。而当年的三条石远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和植被绿化。当时却充满了胡同市井里独有的人情味儿。

特别是在我印象里,三条石这附近遍布各类大大小小的铁匠铺,挨家挨户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伴随着我每天的上下学的时光。后来我问周围的老人才知道,原来三条石这里和经营黑白铁还真有历史传统。

过去三条石地区是南、北运河交汇的所在,而且离着交通要道河北大街很近,因为水、陆交通便利,这一地区成为天津早期的商贸繁华之地。为船家、商客服务的铁匠们开始季节性地聚集于此。

最早是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领子侄在这扎下跟来,开设了一家铸铁作坊——秦记铁铺,专门打造铁锅。此后,秦玉清的许多交河老乡都来到这里设烘炉打铁,制作砧子、榔头、药碾子、农用犁铧等铁器,又发展到打螺丝、铆钉、机器零件等工业用品。

在几十年不断地发展中,三条石俨然快成了天津黑白铁的中心,一年四季这里呼啸的炉火、四溅的火星,成了天津三条石大街留在人们脑海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由于商业气息浓厚,三条石附近自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在三条石附近有个著名的天桂戏院,后来改为红桥区文化馆剧场。(著名的班主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年轻时难忘的岁月,还和馆长闹了场沸沸扬扬的官司)。

天津市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先生,在他的长篇小说《机器》里就描述了当时三条石的盛况:

很可惜,如今的三条石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场景,这些东西在现在的年轻一代记忆中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心里没有留下一丝当初三条石的面貌。但从当年的各种记述、对市民开放的展览馆里,依稀能回忆起这条街道上火花四溅、铸铁工人在炉火旁打铁的场景。

三条大路走中央

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带水陆交通便利,又靠近老城厢,所以商业发达,往来客商很多。同时,这一地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常来常往的客商们共同出资,在这里铺设了三条大青石路——三条石大街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和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关。

清末“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接替年老体衰的老师曾国藩当上了直隶总督,当时他一年中三四个月都住在总督衙门,就是原来河北鸟市电影院一带。有一回,李鸿章刚回到天津,夫人就死在总督衙门后面的住宅内,也就是原来三岔河口三角地三条石中学附近。为了显示权势,李鸿章不但大做道场,还要把老婆的遗体从南运河运回老家安徽厚葬。

这样一来,就得将棺材运往运河码头装船,为此灵车必须经今天三条石这段道路。怎奈此路十分简陋,路面坑洼不平,且非常泥泞,灵车根本无法通过。李鸿章就从东局子调来一拨儿士兵,硬是填坑垫土,铺出一条大道,并通街铺设了三条并排的大青石板。

据说,当时天津各大石材厂的大青石都被用尽,又专程从京西房山运来了一批大青石板,才得以把道路铺就,李鸿章夫人的棺材在津停放了一个多月,马路修好了才装船运走。由此人们便称这条大街为“河北三条石”,也就是如今的三条石大街了。

PS:据后人考证,三条石街的得名其实与李鸿章关系不大。李鸿章的母亲死在武汉,灵柩由他的大哥李瀚章运回老家,与天津无关。李鸿章的原配夫人死在老家,与天津也无关。李鸿章的继配夫人赵小莲虽然是在天津去世的,但出殡时走的是衙门后边的新浮桥,然后用船送到英租界码头,再装轮船回合肥,并不经过三条石一带。

如今,在三条石博物馆里,还存有当年重新修路留下的青石板,石板上清晰可见的车辙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三条石的繁华景象。

有人问了,怎么讲着三条石又提起“合肥宰相”李鸿章了?其实,李跟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至今我们还能在天津看到很多李鸿章曾经驻足的痕迹。

三条石和大清宰相

年9月,李鸿章出任大清权势最大的直隶总督(清朝地方总督分别为: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虽然总督衙门定在河北保定,但是李鸿章为了便于和天津的商会、洋人等势力沟通,便将直隶总督行馆设在天津,地址就位于如今金华桥北、今红桥区大胡同南口东侧一带。每逢海河春融开冻,他便移往天津理政,至冬封河后,再回保定。

直隶总督行馆是由通商大臣衙署改建的,自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对衙署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添置房屋总计达余间,比原来扩大了三倍,很符合这位晚晴第一权臣的威严壮观气派。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到了年7月14日,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陷。八国联军的都统衙门就选在老李的“直隶总督行馆”里面,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署后,8月15日“都统衙门”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并由袁世凯接收改为天津海关道。

再后来,这个曾经威严壮观的大行馆遭遇火灾,基本化为一片白地。紧跟着又赶上南运河裁弯取直,行馆在“火热水深”之后,随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除了直隶总督行馆,位于河北区金钢桥西子牙河畔还有个。李公祠是当时朝廷为了纪念李鸿章一生的“丰功伟绩”,于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奉旨建造的,全称为“李文忠公天津专祠”。建成后,祠堂曾一度是天津社会名流、政客、诗人集会聚议赋诗的场所。

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祠堂被小鬼子占据且遭受严重毁坏。年,李氏后裔将部分建筑借用给天津教育局办学使用。前院筹建了庐山中学。几经拆建原建筑已不复存在。目前,原遗址上修建起了高耸的轻纺城大厦。

这附近还有个直隶总督衙门,地址在河北区金钢桥头东北侧今天的金钢花园。其前身为年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时,筹办北洋海军而建立的海防公所,也就是为北洋海军人员活动的场所。

辛亥革命后,总督衙门为直隶省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年又成为民国天津市政府驻地。年7月,遭日本飞机轰炸成为废墟。

通过上面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老李虽然生前极尽奢华,但是死后他的痕迹很快就被历史变革的车轮碾得粉碎。如今仅剩下在金钢桥西子牙河畔的一条“李公祠大街”和一条“李公祠东箭道”,述说着这位大清宰相的前世今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