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速冻食品龙头——位于我市的安井食品宣布收购冻品市场,布局预制菜领域。这是不到一个月内,安井食品二度针对预制菜进行投资,不久前,它刚公告将斥资10亿元建设预制菜生产项目。
无独有偶,近期,在海外上市的趣店也宣布将进军预制菜赛道。据了解,趣店预制菜面向工薪阶层家庭,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在网上下单,记者搜索后发现,趣店预制菜小程序已经开始运行,其背后的“掌舵者”就是厦门趣店科技有限公司。
在国内疫情、宅经济、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催生下,被称为预制菜的即烹、即热食品,由于简化了繁琐的买菜、洗菜、切菜、烹制步骤,更迎合快节奏都市生活下年轻群体的消费方式,需求量和供应量持续增长,正搅动“餐饮江湖”。
其市场前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以国内餐饮规模4万亿元测算,占到10%就意味着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我市餐饮企业正加紧布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预制菜相关现存企业共家,其中同安区最多,共91家;其次为湖里区,共57家。近两年来,新增相关企业43家,同比增长26.47%。
那么,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厦企将如何突围呢?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几家本地头部企业了解到,无论是人群的定位、菜品的选择,还是产品的打造,厦企正立足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
预制菜也有细分领域每道菜产线都不同
提及喜家益,不少人可能比较陌生,但其门店临家闽南菜,大家就比较耳熟能详了。去年,受疫情影响,临家餐饮集团改变经营策略,把原来的“中央厨房”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一部分单独运营,一方面继续给自己的餐饮门店配送,同时开始进军预制菜市场。他们从门店复购率高的闽南菜系做起,除了姜母鸭,还推出了慢工佛跳墙、同安封肉等闽南特色美食。
预制菜在临家餐饮门店销售火爆,之后喜家益开始配送到同行餐饮、商超等其他渠道,“因为产品质量好,让消费者吃出了餐饮门店的口感,复购率和口碑随之而来。”喜家益董事长李文锋告诉记者,西贝老板贾国龙到福建,在临家餐饮门店吃了姜母鸭、沙茶面后非常喜欢,就再次带着自己的行政总厨到喜家益考察,希望把姜母鸭、海鲜沙茶锅等放到贾国龙功夫菜里卖,两家的合作就此达成。
“那时我们的产能还不够大,只想给自己供,做不了才租了厂房。后来预制菜销售逐月攀升,最高峰一天能卖出上千只姜母鸭,于是更坚定进入预制菜这一赛道。我们建起新工厂,去年10月底生产线开工。”李文锋说,各地都有自己菜系,除了闽菜,还有粤菜、川菜等。每道菜工艺、产线都不同,不可能什么都做。喜家益做闽南菜出身,在预制菜板块继承原有传统,主打闽南特色菜这一细分领域。除了贾国龙功夫菜,目前喜家益的预制菜已经送进西贝莜面村、朴朴超市、元初等。
▲在永同昌大厦的见福便利店,市民正在选购预制菜。(厦门日报记者张奇辉摄)
保持菜品口感冷却技术是关键
预制菜看似门槛不高,却也远不是一个灶台、一口锅的“草台班子”就能进入这个领域的。记者走进喜家益预制菜生产现场,恰逢他们正在烹制地道闽南菜——姜母鸭。
电子秤旁,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工作人员将事先洗净并切成片的生姜,逐盆称重,再逐一倒入身后一个个黑色砂锅内,然后将事先处理完的鸭子挨个放入,统一运至熟食加工车间。隔着厚厚的玻璃,一整排燃气灶映入眼帘,每个灶上一个砂锅,同样是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挨个开锅,夹起鸭子,进行简单搅拌,以防鸭子被烧焦。外面的电子屏幕显示,此时里面的温度是17.7摄氏度,湿度为66.4%,同时可以看到车间内的每一道生产工序。
“和不少人想象中的大锅饭不同,每个砂锅只放一只鸭子,每只姜母鸭都是挨只煮的。”喜家益预制菜工厂的厂长车富强告诉记者,车间内有个锅,日产能为只鸭子。姜母鸭是闽南菜系中的一道硬菜,也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之一。作为预制菜,除了安全卫生,最重要的还有口感。为最大程度保持菜品的口感,从热加工区出炉的成品,会直接被送入冷却间,在30分钟内,将菜品从超百摄氏度高温降到十几摄氏度。为保持口感和食物冷却期间不滋生细菌,车富强“揭秘”,该车间内上面是冷气,下面是回风系统,能让热气快速下沉且排出。
李文锋说,目前,他们就是把福建本地几个闽菜代表,如佛跳墙、姜母鸭、同安封肉等单品做透,努力让口感接近现做。
生产车间里机器是主角
同样是立足门店,往预制菜领域延伸的还有见福便利店。熟鲜分为两类,短保预制和长保预制,细分菜系属于长保预制。和喜家益深耕于细分菜系不同的是,见福立足其便利优势,进入的是短保的快餐类预制菜。
快餐类预制菜给市民提供了看得见的便利,但其后端的生产一点也不便利,且是相当大的重资产投入。见福在业内较早就锁定了熟食赛道,投入超亿元,引进并打造了目前业内较为领先的便当生产线,足有四层楼高。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海沧的见福产业园的预制菜中央厨房,整条便当生产线每一个环节都是流水线作业,这其间机器是绝对的主角,工作人员只是简单的协作。
清洗、浸泡、米水分离、蒸煮……机器人煮饭在这里实现了。每一大锅米饭经流水线自动进入下一道程序,然后自动切分放入饭盒。这是目前我市餐饮领域唯一的米饭全自动生产线,全程无接触。3楼的熟化生产线更“惊艳”:炒菜不用大平底锅炒,而是用大滚筒。工作人员按照比例,先后撒入油、盐等辅料,大滚筒经过电脑设置,或快或慢地进行度或度旋转,不仅炒菜,还有炒饭、炒粉等,全程没有人工直接接触。
“现在产量是一天5万份左右。”生产线负责人黄立荣告诉记者,这只是其中一条生产线,还预留了一条,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菜品出炉包装产线是十万级净化车间,端对端的冷链物流是规模化预制菜生产的核心,目前见福供应链处于行业前列,也是他们进入这一领域的底气所在。黄立荣说,一般凌晨2点开始配送,7点前可以到达全市上千家见福便利店。
目前预制菜领域,冷冻的最多,如冷冻水饺、丸子、牛羊肉等。冷鲜的味道最好,还原度最高,如便当、冷鲜肉、鱼片、卤料等。
预制菜有哪几类
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志刚向记者介绍,预制菜的存储一般分为三个温度:常温和冷冻,为长保预制菜;冷鲜,为短保预制菜。
冷鲜类
温度在0摄氏度左右。这类预制菜,主要放在保鲜柜里。它们的优点是味道最好,还原度最高;缺点是保质期短。不仅储存条件要求高,而且分装要求十万级净化车间,运输需要条件很好的冷链物流,期间不能有任何回温。
常温类
需真空包装,如各类罐头、糕点等。不同的食品保质期不同,大部分都有添加防腐剂,极少数没有的,也是经过高温消杀后的。
冷冻类
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左右,这类预制菜要放在冰柜里。优点是好运输,且容易保存;缺点是味道还原度没那么好。目前,冷冻预制菜最多,线上购买、社区团购的大部分以冷冻为主。
不是所有菜都适合预制
预制菜门槛高吗?在记者连日的走访中,业内人士最一致的说法是,看似不高,其实不低。不仅高在看得见的价格不菲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有看不见的口味调试和菜品研发。喜家益董事长李文峰说:“以前我们看不上预制菜,觉得很简单,进入了这个领域以后,才知道不仅不简单,比餐饮还要难。”他深有感触地说,不仅工艺不同,虽批量生产,但挨件加工,最难的是标准化和口感的稳定性。他举例说,山地鸡是临家餐饮门店的一款爆品,但在中央厨房做熟再配送到门店,就很影响品质,为了让消费者吃到门店现做的口感,他和团队一遍遍试,最后用“在中央厨房腌制好抽真空+门店加工”的办法才保证了产品口味的还原度。
“做便当不难,难在每周要更新菜品。”就短保预制菜而言,见福董事长张利说,为了满足广大上班族的口感需求,见福特地从台湾高薪引进了研发团队。
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长胡艺忠表示,随着业态不断升级,中央厨房生产,标准化开发菜品,有助于节省成本、聚链成群。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持续开发新品,是预制菜的难点。但也不是所有的菜都适合预制,要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
有人大呼方便有人嫌“没锅气”
面对预制菜,消费者最一致、直观的感受就是省事。“90后”市民陈健常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手艺”,大部分都来自预制菜。“对于煮饭小白的我来说,预制菜真是拯救了我的厨艺。”他风趣地说,预制菜容易上手,一般稍微加热一下就可以出锅了,味道也不错。“还大大丰富了我的餐桌。”陈健说,不仅餐餐“硬菜”不落,还能品尝到应季食品和各地的特色菜。
“对我们来说,预制菜真是不可或缺。”市民游晖道出了不少上班族的心声。他说,有时下班太晚,为了节省时间,只能从外面带些咸水鸭、卤猪蹄等预制菜作为主菜,比较方便省时。
预制菜带来便利的同时,消费者对它的口感则褒贬不一。市民邓先生是名资深吃货,在他看来,预制菜绝对无法替代现炒菜品的口感及体验,“没有锅气的菜是没有灵魂的。”
有的消费者对预制菜前期加工卫生情况及添加剂等也有疑虑。市民陈丽玲一般只买冷鲜预制菜:“比较接近现做,且不用担心有防腐剂。”
记者也从多个酒店了解到,他们还是以提供现食为主。牡丹大酒店相关负责人张晓玲告诉记者,他们的“预制”主要是根据顾客下单,个性化定制,煮好根据时间配送入户。
(厦门日报记者沈彦彦李晓平)
▲工作人员正在包装预制菜。
舌尖安全“预”字当先
曾几何时,机器人做饭还只是一个概念,但从记者连日的实地走访看,未来已来。在见福中央厨房的煮饭生产线上,不仅前端大米的筛选,由机器自动完成,就是大米送到下一道清洗程序,都是靠虹吸效应完成,其间无需任何人工参与。
作为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最关心的莫过于食品安全:手里已经是半成品的菜会不会出自哪个看不见的“土坑酸菜”?在实地走访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除了清洗、消毒、工人全副武装等,还有透明化、自动化生产来保障食品安全。解放双手,尽量减少人工接触,让食品多了几分安全保障。
但记者也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预制菜目前还没有专门标准,无论菜品制作还是运输期间的监管,遵循的都是食品安全现有的通用规则,还没有这一细分领域的专用法规。同时,冷链物料是预制菜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这块是整个行业的短板。
食品是良心工程,是重要民生,时间会沉淀出价值。对于预制菜生产企业而言,在追求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进程中,安全保障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线,也是不容置疑的底线。
(文/厦门日报记者李晓平(除署名外)图/受访企业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