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毕业找工作时,身边亲人都劝我:找个体制内的工作,既体面又稳定。我不屑一顾:都什么时候了,还迷信“稳定”?不确定性才刺激。
年轻无知天真无邪的我认为,体制内意味着一眼望得到头平凡、枯燥的生活,“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潜规则”,升迁靠人脉和关系。网上都说了,有能力的人都跳出“温水煮青蛙”的生活,辞职下海了。我才不要去。
人年轻的时候,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了解了整个世界,自大和无知带来的安全感,让我们觉得万事皆有可能。带着一腔无知、无惧、无畏的孤勇,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渴望去挑战各种不确定性。蠢得理所当然,撞了南墙,总觉得是墙的错,还安慰自己:这是成长的代价。
跟很多人一样,毕业后,跟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一个夕阳行业,还去了一家小公司。但后来在工作中的机遇,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当时参与了一个项目,要求收集整理当地国企的历史资料,包括采访创建者和亲历者。
一、从退休看职场选择
简单说一下这个企业的情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企业,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是破天荒的新鲜事儿,当然竞争也非常激烈。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才最终争取到这个项目,在省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此,全市上下都非常重视:作为开创性、示范性的项目,要集全市人力物力全情投入,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由于外商重视效率,整个项目时间节点安排得十分紧凑。但改革开放初期,内地还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为了达到外商的要求,有关项目的一切都无条件开绿灯。
企业建设第一步,得选人才,搭建团队。这么短的时间,到哪里找一批既可靠专业又强的人才队伍?经过讨论后决定:领导挂帅,其他人从各个部门抽调精英,临时凑成一支队伍。
于是,全市上下搜刮了几十个人才,组成了创始团队。每个人都是部门骨干,在领导的鼎力推荐、同事的羡慕和亲朋好友的骄傲中,奔赴项目基地的大工地上,没日没夜赶工期。最终,厂房提前完成建设,开业当天来了不少大领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企业无论盈利、税收、名气还是社会效益,都是明星企业,让人赞不绝口。如果谁家里有人在这里上班,人们都要高看一眼。
但很快周边也涌现出了不少竞争者。都这样,只要一个地方冒尖儿出现了某个先进企业,山寨的、模仿的很快就出现了。几十年过去了,企业早已雄风不再,在周边同质化竞争中,步履蹒跚。
当通过各种线索,寻访到仍然健在的创始成员时,他们已是年过古稀的耄耋老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正安享晚年。忆往昔峥嵘岁月激动不已,但谈及退休生活,则千差万别。当时都是遴选的身份进入企业,年国企改革,成为一个转折点:
一些敏感的人,听风声后,将档案和关系转回了原单位。最后以顺利在原单位退休,根据职级,退休金到手一万左右,晚年生活滋润;
有些已经是企业核心成员,原单位回不去,只能以企业员工身份退休,退休金到手五六千,在小城里这个水平,差不多过得去;
有些技术人员,职级不高只到中层管理人员。退休后,身体硬朗,自己创业搞个小公司、返聘或者到其他单位挂职,退休金、工资和分红加在一起,最少也一万多,晚年生活很充实;
还有几个财务人员,在其他人靠着工资过生活的时候,他们早已开始了理财规划,以钱生钱。退休时不敢说财务自由,但积攒的财富也够一家三代了,儿女房车都安排好了。每个月的退休金顶多算个零花钱。在家有保姆照顾,想出门了就去世界各地旅行潇洒;
最纠结的莫过于一些老实人,对身份没啥概念和要求,觉得在哪里工作都一样。退休金到手三四千块。日常生活没问题,但遇到生病住院,经常需要子女接济;
最不幸的莫过于为了工作透支健康的人,工作了半辈子,还没来得及退休享清福,就匆匆离开了。
年轻在一起工作时,都各自忙着奋斗,没啥感觉。但退休后闲下来了,才开始注意生活的品质和品味。有人退休后越活越年轻,有人比实际年龄更苍老,岁月写在脸上的风霜和沧桑,任何名牌化妆品和衣服都掩饰不了。
他们很重感情,会定期举行同事聚会。人老了,“老小孩”脾性重,有时候聚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攀比现场”,有人满足现状,有人愤愤不平。
现在看来,这批老人属于较早一批下海的人,无论主动或被动,他们转到了企业,而不断的进行改制下,他们的身份优势逐渐弱化。几十年的奋斗和付出,换来差异巨大的退休金,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
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他们是千千万万个从体制内“下海赶潮”的创业者,只不过平凡普通且沉默。
当时我刚毕业,刚刚踏入职场,而他们已经打过了那美好的仗,趟过了职场的大河,享受退休生活。起点和终点碰撞在一起,让人不禁反思:如果站在退休生活的角度,你还会坚持现在的职业选择吗?
二、就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从什么时候开始,铁饭碗的神圣光环不再耀眼,并且逐渐褪色?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尤其是年受南巡讲话鼓舞,“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多万公务员以停薪留职的方式“下海”[1]。“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
禁锢的思想突然解放,活力爆发。社会上到处弥漫着蠢蠢欲动的兴奋和冒险,对财富、地位和名利。商海弄潮,谁不想成功?一夜暴富的神话撩人心弦,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成功者受万人敬仰膜拜;失败者如流星,转瞬即逝,昨天千万富翁,今天一无所有,谁会在意。
很多成功者至今仍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千万人的偶像。媒体舆论在为他们著书立说时,总会有意无意将下海前后做对比,彰显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才能成功!在追求成功的狂热下,人们争着发大财,谁还稀罕内细水长流的稳定?
再后来,我们搭上WTO的东风向世界起航,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激荡各个角落,经济飞速发展。凭借着廉价劳动力、广阔土地,低技术含量的“山寨”加工,成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国内中小企业井喷式生长,急需人才,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选择。老一辈眼里神圣无比的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
舆论的评价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边是每年公考,几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反映“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一边是下海潮,很多人现身说法,揭露种种所谓的“内幕”,博人眼球,令人无法辩驳。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一定要追求自我价值,对小白来说,洗脑效果非常好,比如我。
很快,旷日持久新冠疫情打了很多人的脸:如果公司都没了,你去哪里实现人生价值?经历过风险,才懂得稳定的可贵。于是,铁饭碗又重新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当初你对我爱理不理,如今让你高攀不起。如今一个街道办的岗位,引起一众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激烈竞争,其中不乏清北交复等顶级学府。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么高的学历人,去最基层,浪费资源,浪费学历。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很多时候,顺势而为都比逆流而上更容易,找准趋势更容易成功。梳理十几年顶尖学府毕业生的流向,不难看出社会的大趋势:从互联网行业到金融行业,再到扎堆儿铁饭碗,他们选择的可能不仅仅只是“稳定的工作”,而是一个好的平台;
如果你还在用陈旧落后的有色眼镜去看铁饭碗,只能说你已经落伍了。经过长期的整顿和改革,如今的铁饭碗早已不是反应迟钝的官衙门,而是前沿的探索者、高效的服务者、积极的引导者。尤其是疫情期间,全民宅家“坐月子”时,国企的担当令人眼前一亮,而政府高效科学的管控更是令人称道。除了稳定、人性化、工作节奏适宜等优点以外,铁饭碗对接的资源和视野也令很多企业望尘莫及。举个小例子,现在很多国企都有各种内部培训,邀请高校的教授或者顶尖的业内人士定期开讲座,讲解行业发展大势。这类的培训很多企业根本不会考虑。
你以为名校毕业生只是为了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恰恰相反,他们选择的可能是一份事业。在企业工作就一定是实现价值吗?未必。
经常面临的挑战之一,有可能是你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公司没了。这种情况很常见,毕竟现在中国公司平均寿命也就3—5年左右;也可能为了得到领导画的大饼,拼命奉献青春和生命,“大饼”没吃到,身体先崩了,甚至还有“猝死”风险。
我们有必要认清一个现实,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急功近利,相比之下,个人的力量、价值越发微不足道。职场上,公司和员工各自生长,公司兴衰起落,员工兜兜转转,一切都只是为了寻求最大的利益。
传统的“我为公司奉献热血、青春和汗水,公司为我养老的观念”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公司只想“拔尖儿”,收割一批20多岁最新鲜的毕业生(技能工人),充分利用他们的青春、活力、创意和价值,在他们35岁体能跟不上,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抛弃他们。转身收割下一茬儿新鲜的毕业生,循环往复……当然公司与公司之间也有不同,人道的公司待遇给的足,而无良公司只会画大饼。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毕业生,什么才是最优的选择?
三、把握黄金求职时间
一个人一生并不长,要做的事情很多,能做成的事情没几件。下面这张图是人一生的收入支出“草帽图”:
横轴表示人一生的不同阶段,从出生、求学、毕业、就业,然后恋爱、结婚、生子、养育子女、买房、买车等,60岁或65岁退休,进入退休生活阶段,直至生命终结。
竖轴则表示金额的高低。
红色线是支出线,我们一出生就要花钱,一般成年之前,都花的是父母的钱。工作后,我们开始自己赚钱,单身时花销少,随着恋爱、结婚、生子,支出越来越高,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直到子女长大成年,接着要为子女准备彩礼、嫁妆或者创业启动金,都不是一笔小数目。直到退休后,可能有人的父母已经离开,子女也成家立业,这时候支出会维持相对稳定。
绿色线是收入线,一般的工薪阶层,参加工作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收入水平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直到我们退休,收入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
每个人的职场生命其实并不长,黄金时间更短。正常情况下,大学生毕业22左右,研究生毕业25岁,这时候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段,不论是心态、体力、学习能力,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朝气蓬勃,活力十足。如果能够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持续专注的学习精进,无论时间早晚,总会取得成功。但如果没有好平台,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容易走偏,蹉跎岁月。到了35岁还没稳定下来,在职场上就非常被动。如果大器晚成也没捞到,就只能在退休的时候,空叹息了。
对于平凡如你我的普罗大众,家里没矿、没厂,更没有坐等收租的大楼,爸妈也不是“某总”“某长”,自己没有惊艳众人的才华和特长。投身铁饭碗,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数据来源:唐亚林.“下海”与“上岸”:官潮起落迷局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