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就有“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国;一人之辩重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样的论述,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注意到患者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国团队合作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人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口才的好坏。想要出人头地,除了专业能力,还要能言善辩的好口才。本书是一部最完善的口才训练全书,将传授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的技巧,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流的交际口才和说服艺术,练就娴熟的语言技巧和处事能力,从而在各种场合,都能应对自如。
如何表达自己
没有人是天生的口才家,许多擅长说话的人,最初大都是拙嘴笨舌的人。
著名的演说家和心理学家爱德华·威格恩先生曾经非常害怕当众说话或演讲。他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作5分钟的演讲,就惊悸万分。当演讲的日子来临时,他就会生病,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冲脑门,脸颊发烧。读大学时还是这样,有一回,他小心地背诵演讲辞的开头,而当面对听众时,脑袋里却“轰”地一下,不知身在何处了。他勉强挤出开场白:“亚当斯与杰克逊已经过世……”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然后便鞠躬……在如雷的掌声中沉重地走回座位。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现在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是哄堂大笑。当时,他真想以死解脱。后来,他诚恳地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
同样如此,像林肯、田中角荣等世界著名的演说家的第一次演讲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他们为何会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获得了令人惊奇和引人瞩目的成功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每个人也都有过这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口若悬河,娓娓而谈,令人折服。其实,答案很简单,只要你勇敢地面对现实,大胆面对挑战,注意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你完全可以拥有出色的口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未雨绸缪——分析自己的谈话能力
我们一般人,都不能算是很会说话,但也不能算是对于说话这件事一窍不通。那种逢人就像哑巴一样不会说话的人,到底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懂得一点谈话的方法,不过很少用科学方法去剖析而已。
如果你有决心提升自己的谈话能力,那么请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谈话的经验,然后就下面的问题对自己测验一下:
——是不是一旦见了陌生人或在人群中,就觉得好像无话可说?
——是不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谈话题材?
——是不是常常无意中说些犯了别人禁忌的话?
——发觉自己的话使别人发生反感时,是不是只能发愁,不知如何是好?
——能不能把自己所要谈的问题,用各样不同的表达方式,适应每一个不同的谈话对象?
——是不是在熟识的人面前,就有很多话说,而在陌生人面前,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呢?
——是不是在遇见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只会再三地重复自己已经说过的话呢?
——是不是喜欢和别人发生争执?
——是不是常常被人说自己很“固执”呢?
——对于比自己年纪要大或是地位较高的人,有没有给以适当的尊敬呢?
——自己一向跟别人谈话的态度恰不恰当呢?
——能不能根据别人的说话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自己的说话内容是不是不能引起别人发言?
——是不是自己的谈话,总东一句西一句地没有条理,内容空洞?
——是不是能够很轻松自然地改变谈话的题材?
——是不是不知道应该在何时结束自己的谈话?
——是不是口齿不清?
——说话的声调是不是不悦耳?
——是不是常常忘记别人姓名?
——是不是常用一些不文雅的俗话?
对于以上20个问题,一般人几乎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究竟在哪一方面发生困难。或者,可以用一枝红笔,在有困难的问题上,作一个记号,看究竟困难是多还是少,并研究如何改善。
说到这里,希望读者不要只是随意地翻看。如果你没有认真地想一想前面所提的那些问题,这样看下去的效果不会太大。所以本节列出的20个问题,请你们仔细自我检讨,至少得做3次才行。
似乎一个人必须真正面临问题时,再去翻阅如何解决困难的书,才是最容易收到成效的。那股“火烧屁股”的救灾冲动,正好发挥了我们的潜力。
如果你真有心克服不懂说话的困难,就千万不要偷懒。用个本子,逐项地记下你认为要改善的每一个问题,并且把现有的经验也记录下来。例如,你要记下来究竟在什么人的面前,你感觉到无话可说?为了什么原因呢?你得自己先想一想。
单是这样想一想还不够,你最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认真地默记下来,你在这一天里跟别人谈话时的情形。到了周末,你再冷静地分析在那个本子上,你应该最先要改进的是哪一点。
然后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执行下去,一面看书,一面研究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边看看书中所讲的,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一边又把自己的经验心得,记在本子上。
如果能这样实行,在3个月之内,你就可以得到惊人的进步,可以减少害羞次数,可以改善口气和态度,说话更有条理,不再让人讨厌,当然更知道避免和人“抬杠”了。
善假于物——要善于运用谈话资料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搜集,一方面还要懂得去运用。
懂得去运用,即使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收到惊人的效果。
以前有个教育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想办一所学校,他发动自己的朋友去募捐,开始的时候,募捐是很困难的。他有一个朋友,正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且引用一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来说明募捐困难的情形。
“十叩柴扉九不开”真是把募捐困难的情形形容得恰到好处。但是听了,让人多么心灰意冷啊!
可是这位教育家,把这同一句话,从另外的角度去运用它,就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是这也就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是开的。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
于是他把“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话,改成“百叩柴扉十扇开”,不但激励了他的朋友们,而且完成了募捐建校的任务。
这类例子,还有不少,这里再举两个。
有一个发明家想发明一件东西,他和他的助手们已经进行了次试验,可是都失败了。
他的助手说:“你看,试验了次,一点用也没有。”
这个发明家却说:“为什么没用呢?这使我们知道这个方法是不能成功的。若要成功必须在这个方法之外去找。”
还有一个更有趣味、更富于启示的例子:
古时候,一个音乐家得罪了皇帝,被关在监牢里,可是他还是每天拉他那心爱的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忍不住了,就问他:“明天你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
那个音乐家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能什么时候拉呢?”
这些例子,都值得我们把它记下来。
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可以运用的对话材料,它能刺激我们的旧观念,使它灵活起来。
上面谈的是如何运用材料,还要提醒的是:你可以从读书得到说话的材料,但是,不要把这些记下的话像背书一样叙述出来。
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能像背书一样,把记下的话像鹦鹉一样地重述,而是要运用这些话,来表示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态度,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我们是书呆子。
你每日所遇见的各种可以作为谈话的题材和资料,绝不仅仅只是你与人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而已。它们代表每一个事实。你要清楚每一句话,都正向你说明些什么,它们全都向你提供一些对人和对事的看法,都在影响你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在你吸收它们的时候,你不是毫无主见地去吸收的。而在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去运用的。
在你吸收它的时候,你是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去衡量一番的。你的耳朵听到一句话,你的心立刻对它作出了判断:喜欢它,或不喜欢它;同意它,或是不同意它。
同样的,在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必然也带着你本人的看法。所以说出一句话的时候,你并不是像背书一样,把记得的话像鹦鹉一样地表达出来,而你使用这句话只不过是进一步说明你对人对事的看法,提出佐证,证明你所坚持的道理,赞美你所认为美的人物,或是驳斥你所认为错误的理由,指斥你认为错误的行为。
洞若观火——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许多家庭主妇彼此碰面时,通常谈论的话题是物价如何、孩子如何、家庭琐事等,而商人们则会谈论经济问题或是交际应酬时的趣事。可见不同的人喜好谈论不同的话题,因此,如果你对必须为三餐终日奔波的人大谈国外风光、旅游趣事,你很有可能会遭人白眼,毕竟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情和你讨论各地的风光呢?但是如果你和他谈“致富之道”,他一定会很有兴趣,甚至还会成为你的好听众!
我们在与他人谈话之前,应该先了解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即使每个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但都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就可搜集到丰富的谈话题材,进而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交谈。
在某次家庭聚会上,有人提起一位明星偶像,并且向朋友询问相关的消息,朋友打趣地说道:“你是坐四望五的人了,怎么还会对年轻的歌手如此关心?”那人急忙回答说:“别取笑我了!那是我小儿子崇拜的偶像。前几天我听他提起时,不过随口问了一句他是谁,我儿子竟然说我落伍了,所以才想问你晓不晓得那位年轻歌手的消息,好让我了解一下。”
“流行”是最普遍的话题,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指针,例如当红的明星、流行的服饰、流行语等,均有可能是热门的讨论话题。如果家长想和子女们聊天,一定得先知道现在有哪些受欢迎的歌星与流行歌曲。同样的,在办公室或是私人聚会上,新颖的流行趋势也可能是吸引人的话题,不过有些人对于新奇的事物,有时会因感觉不习惯而容易产生排斥感,然而,培养广泛的兴趣,也是增加生活话题的条件之一。
由于人们常常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而对于自己不熟悉或看不惯的事情产生反感。例如父母对于儿女经常出入酒吧、舞厅感到十分愤怒,并且认为那些地方是不良的娱乐场所,甚至极力禁止儿女们涉足其中。而某些年长的长辈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可能颇有微词或是抱怨,但是这种“拒绝接受”的心态,往往会妨碍人们吸收新知识,而减少体验精彩人生的机会。
当我们能够培养开放的观念时,将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快乐地交谈,但是开放的观念并非意指你要抛弃原有的价值观,或是被迫毫无选择地接受所有的新信息,而是希望你不要墨守成规,一味排斥潮流,并且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更多的事情,借以增加经验,充实谈话内容。
此外,搜集一些有趣的话题,以及对方的个人情报,也将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对谈话人物有所了解,能使我们充分掌握对方有兴趣的话题,并且维持谈话过程的良好气氛。即使是想与初识的人交谈,我们也能从对方的自我介绍中,获得相关的交谈信息,以下便是示范: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姓谢,名叫孟达,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认识。由于我刚从高雄北上,对于新环境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希望以后大家能多多帮忙。”
从这段自我介绍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插入点作为接下来的话题呢?
(一)我刚从高雄北上:这句话让你知道对方熟悉的环境是哪里,所以你可以将“高雄”作为话题的开端,请他谈一谈当地的特色等。
(二)对于新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你可以用“介绍新环境”为话题,并从彼此更进一步的交谈之中,得到更多的话题。询问他刚来到这新环境有什么需要帮助之处,例如天气状况、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等。
选择“与对方相关”或是“对方想了解的事物”作为话题,是使谈话得以持续不断的最佳方法。
有的放矢——明确表达的目的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识。
谈话的目的,不只是一种社交上的需要,也不只是互相认识和了解一下。
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请他参加一个团体,或者请一位医生解决一个医疗问题,或是买卖双方谈论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类谈话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质的谈话有什么不同呢?在有些方面,两者是一样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谈话能力,你要能够适应对方,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特点,你要有兴趣,态度要友好而又真诚,等等。但有些地方却是不同的,这类谈话,每次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种:
——传递信息或知识。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现场报道、产品介绍、展览解说等一类的说话。
——引起注意或兴趣。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为了与人接触,或为了与人沟通,或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为了取悦于人,如打招呼、应酬、寒暄、提问、拜访、导游、介绍、主持人讲话等。
——争取了解和信任。如人们交谈、叙旧、拉家常、谈恋爱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关系。
——激励或鼓动。旨在加强人们现有的观念,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有时也要求得到行动上的反应,如赞美、广告宣传、洽谈、请求、就职演说、鼓动性演讲,以及聚会、毕业典礼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中的讲话等。
——说服或劝告。诸如谈判、论辩、批评、法庭辩护、竞选演说、改革性建议等此类说话,大多力图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信念,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说话目的,是说话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目的明确,谈话、社交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使说话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只有明确了目的,才知道应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临场应变。若目的不明,不顾场合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对方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做目标并为之努力。
正本清源——完美表达的关键
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非常自信,所以在表述时,他们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应对自如,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然而,生活中大多数人缺乏这种自信。
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的问题调查了人,结论显示,人们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承认自己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不过,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有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我会这样呢?”
其实,怯场并非某个人的特有现象,而是许多人如此,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别人怯场的状态而已。
每当打开电视时,我们往往会为那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拧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为那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毫无顾虑、应付自如,他们也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半小时。美国某播音员,最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个澡,如果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室旁寻找浴室。
由此可见,说话胆怯是一种非常正常、极其普遍的现象。它有可能发生在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在语言方面的缺陷。如果有谁不论在何种场合都毫无气色变化,心脏的跳动也完全没有变化,那才是异常。
要在大庭广众面前自然、流畅地说话的确很不容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做演员的尤其能体会到这点,对于那些生性羞怯、不善言辞的人来说更是困难。
首先,要弄清自己为什么害怕当众说话。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害羞病患者,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克服方法。为什么会怕人笑呢?一定有人笑过你,因此你才会怕人笑。如果你相信这一点,那么,就好好回忆一下,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人面前,为了什么遭人取笑。常常是因为某些事情刺激了我们的心灵,最初怕某些人或某件事,后来就笼统地全怕起来,即使那个人或那件事早已不存在了,而我们的“怕”却从此附在我们身上。现在只要把以前笑你的人,或是导致你被受取笑的那句话找出来,仔细分析一下,就可拔除“怕”的“根”。
不就是有某个人笑过你吗?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笑你;不就是因为某句话,别人才笑你的吗?这就是说,并不是你说的所有的话别人都会笑。可笑的只是那句话,别人说了那句话,你也会笑的。自然,你必须明白,为什么那句话可笑,如果笑你的人喜欢取笑别人,那么,多半错不在你自己,只要避免在这种人面前说话就可以了。只要打开了自己的死结,那么别人的态度和看法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挑战自我——如何克服恐惧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通过巧妙调整情绪来冲淡紧张和恐惧心理的有效办法。
——越掩饰,越紧张
紧张不安时,不妨笑着承认:我好紧张啊!
即使心中很紧张,也绝不掩饰,公开地袒露心中的压力状态,这样倒可以一点点释放紧张的心情。
——为紧张说好话
如果紧张心情出现,也可以试着这样自我安慰:“唉,刚好又开始紧张了。如果一个人对于在众人面前亮相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与反应,那就完了。幸好,今天还是会紧张,心跳个不停,真是好极了。”这样,不就巧妙地缓和了自己紧张的情绪吗?
只要那种紧张情绪一冲淡,就可以大胆开口说话了。
——正确看待你说话的对象
关于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卡耐基先生最有经验,而在他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
正确看待你的听众,不仅可以克服不安的情绪,而且有助于建立勇气和自信。因为当众说话可以控制自己的恐惧。
——放松心灵
许多舞台经验相当丰富的戏剧演员,他们在开幕前仍然会激动紧张。其实愈有经验的人,他们的观察力也愈强,对于环境及人事也愈敏感。所以说,他们的紧张是一种对于环境的恐惧和对自身信心不足的表现。
当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清楚自己是讲话者,形象对听众的影响至关重要,千万别把自己逼入自己制造的模子当中,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傻子。一旦你能在人群中随遇而安,就不可能再退缩。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人群,都能与平时一样自如表达自己的意见。
——鼓足勇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我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的欢乐,那么,通往欢乐最佳的方法,即是快快乐乐地站起来说话,表现得好像欢乐就在那里。如果这样的举动不能让你觉得快乐,那就别无良方了。所以,感觉勇敢起来,表现得好像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达成那个目标,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詹姆斯的劝告对我们非常有用。为了培养勇气,当我们面对观众时,不妨就表现得好像真有勇气一般。这样,就很有可能消除紧张。
事实上,在开始说话前,深呼吸30秒,这样增加的氧气供应可以提神,并能增强信心。
——避免与人相比
如果对自己要求太高就可能有口难言。希望别人听了自己的每句话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希望自己一开口,别人就洗耳恭听。你看见许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而佩服他们,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可是当事实并非如此时,你失望了,气闷了。因此,你变成了一个不大出声的人。如果是这样,那倒并不难治。
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是应该的,或者说是值得鼓励的。不过,同时也要清楚口才和其他才能一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那些口才好的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水准,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不断地练习,逐步提高的。
——不要害怕犯错误
在讲话过程中还应尽量避免令自己不安的反面刺激,比如,总是设想自己会犯语法错误,或总担心自己会突然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这些反面刺激,很可能会动摇你的信心。因此,在开口时,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或集中精力听别人怎么说,避免不必要的登台恐惧。
克服这种恐惧,对我们做其他事也有潜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挑战的人,会发现口才一天天好起来,战胜了当众说话的恐惧会使自己感觉像脱胎换骨,人生因而更丰富,更圆满。
持之以恒——好口才要多练习
狄里斯在西欧被称为“历史性的雄辩家”。
据说,他天生声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齿不清,旁人经常听不到他在说些什么。当时,在狄里斯的祖国雅典,政治纠纷严重,因此,能言善辩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备受重视。尽管狄里斯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十分擅长分析事理,能预见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自己缺乏说话技巧,容易被时代淘汰。
于是,他作了一番周密细致的思考,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讲内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讲台。不幸的是,他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他声音低沉、肺活量不足、口齿不清,以至于听众无法听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但是,狄里斯并不灰心,他反而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他每天跑到海边去,对着浪花拍击的岩石放声呐喊;回到家中,又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口型,做发声练习,坚持不懈。狄里斯如此努力了好几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度上台演说时,博得了众人的喝彩与热烈的掌声,并一举成名。
由此可见,只有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才会获得令人惊奇和瞩目的成功。因此,我们不应该放过任何一次当众练习讲话的机会。
当我们参加某一个团体、组织,或出席聚会时,不要只袖手旁观,而要施展浑身解数,勤奋地进行口才练习。比如,主动协助他人处理一些工作,尤其是一些需要到处求人的工作。设法做各类活动的主持人,这样,就有机会接触那些口才好的人,可以向他们学习说话的技巧,自然而然,你也就可以担负一些发表言论的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寻找到讲话的机会。以山姆·李文生为例,他不但是广播、电视明星,而且还是在美国各地都很有影响力的演讲者。他在纽约任中学教员时,就喜欢与亲人、同事和学生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表意见,作简短的谈话。没想到这些谈话引起了听众热烈的反响。不久,他受邀为许多团体演说,后来,成了许多广播节目里的特约嘉宾。之后,山姆先生便改行到娱乐界发展,且成就非凡。
由此可见,没有哪种活动是不必开口说话的,商业、社交、政治甚至社区工作无不需要口才。练习的机会越多,改进的机会也就越多,到处都是练习谈话的题材和对象。只有不停地练习,你才能知道自己可以进步到何种程度。
即使读遍所有的口才书,如果不寻找机会开口练习,依然不会有口才上的出色表现。
随情应景——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
言语技巧是指驾驭语言的巧妙技能。
在人际往来的过程中,如果想成功地传递正确讯息,难免少不了言语技巧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讲究技巧最主要的是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把真意表达出来。”可见,言语技巧的根本点,在于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期能更好地表意传情。
言语技巧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长久的生活历练和思想、文化修养。
(2)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掌握。
(3)对当时场合、情境的洞察。
在实际运用语言时,由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境,达到表达内容与其形式呈现完美统一的关系。显然,所谓的言语技巧,一方面不能把它看成是无往不利的捷径之一,但另一方面又应该看到凡称得上成功运用言语技巧的例子,必然都是随情应景、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的结果。
长期的经验积累告诉我们,言语技巧之所以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乐用,是因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表达方式,只要随情应景地加以恰当运用,对于提升你的人缘魅力、沟通能力,将有很大的裨益。
下面有一个关于随情应景的小故事:
绍兴新来一位姓乌的县官,虽颇有文采,但却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徐文长学问过人、能言善对,他很不服气。
有一次,他邀请一些乡绅来府里做客,而徐文长也受邀在其中,他便想趁机加以刁难。
席上,乌县令趁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徐文长对,联曰:“二人土上坐。”徐文长听了知道难对,因坐字拆开是两个人一个土字,不过还难不倒他,他当即对出下联说:“一月日边明。”
乌县令又出:“八刀分米粉。”这联更难对了,八刀相拼是分,分和米相和是粉,下联势必也要这样相拼相合。众人都望着徐文长,看他接下来要如何对法,然而,徐文长只略加思索,便不急不徐地对曰:“千里重金锺。”
乡绅们听了无不称妙,乌县令又出一对:“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
徐文长看着室外的冬景对道:“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
乌县令听了,也暗暗佩服水字加二点成冰对得好,但他还不肯罢休,他说:“这次我再出一联,对不出要罚酒三杯。”徐文长笑道:“如果对出又怎样呢?”“也罚我三杯。”
乌县令说着又出了上联:“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
徐文长应声对道:“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
乌县令无奈,只好饮下罚酒三杯。本来事情这样结束,也恰到好处,可偏偏乌县令不服输,一定要压倒徐文长。这时,门外一个满脸麻子的仆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故在雪地上留下一个个有如麻子的圆点,乌县令便不假思索即景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
徐文长听了,很替那家仆抱不平,心想:你出对难我倒无妨,可侮辱人实在不应该,既然这样,我也不用客气。他抬头看见乌县令年纪轻轻,身穿大狐裘,扬扬得意地自斟自饮,就随口对道:“皮裘披身装畜生。”徐文长下联一出口,满堂一阵哄笑,乌县令下不了台,顿时恼羞成怒。这时,正巧一只老鼠穿堂而过,他急中生智,忙走到徐文长跟前说:“徐老先生,我再出一联给您老对对。”随后念道:“鼠无大小皆称老。”
徐文长一听就知道他不怀好意,心想:你身为县令,既然不知自爱,那我何必要顾及你的面子。于是他拱手赔笑说:“乌县令,我斗胆对下联了!”这时众乡绅见他们刀去剑来,早已坐不住了,但又不想离去,只听徐文长对道:“龟有雄雌总姓乌。”
至此,乌县令满脸羞愧,无言以对,只好假装酒醉,拂袖退席。
投其所好——说对方感兴趣的事
美国一名记者访问肯尼迪时,见面就说:“我看您还真像个人文主义者。”一下子便引起了肯尼迪莫大的兴趣,破例与这名记者长谈了将近两个小时。
另一个例子,一位从事童军教育工作的爱德华·查利弗先生,有一次,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极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解囊相助。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那位董事长曾开过一张面额万美金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做纪念。
爱德华一踏进他办公室之后,立即针对此事,要求参观一下他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告诉他,自己从未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那些小童军们听。董事长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爱德华听。”结果呢?董事长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爱德华提及,就主动问他:“对了,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于是爱德华才一五一十地说明来意。
出乎爱德华意料之外,董事长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名童军去参加该童军大会,并负责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
当时爱德华若非事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一见面就投其所好,引他打开话匣子,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又例如,眼前有个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你如果想结识他,便可以以报纸为媒介,对他说:“先生,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有什么重要新闻吗?”如此一来,就开启了双方对话的话头。
能言善道,在人际往来中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在与对方接触的一瞬间,就能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发起交谈的兴致。在人际交往中,能用来接近对方的话题可说俯拾皆是,关键在于要善于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发掘,并恰到好处地运用。除了投其所好、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借助媒介法”,即以一定的物和事为媒介,作为引发交谈的“因子”,比如上述陌生人手中的报纸。
而赞美一样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说说自己对某件普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