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74回建威将军绩著边陲,莞香遇奇两

黃劍博采风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Huang,JumboHeritageList

第回:建威将军绩著边陲,莞香遇奇两广提督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byJumboHuang,PartofTextcitationresourceswasfrompublicdomain)

世界香史源远流长,中华香韵芬芳至今。春秋战国时,我国对香料植物已有广泛利用,无数文人雅士歌之咏之,形成了独特的我国香文化。秦汉时,随着国家统一疆域扩大,以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我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

宋末元初时期,沉香木在东莞已"盛种之,客旅多贩焉",故寮步香市。自那时起,各地香农将不同等级成色的沉香运来,在寮步镇内的"牙香街"加工,打上"莞香"的招牌再出售。

元明时期,莞香逐渐形成规模。明代东莞逐步形成莞香收购、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国内各地及东南亚一带。历史上的莞香集散地,当数东莞市寮步镇的牙香街最为繁荣,也被称为"香市",是广东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等"四大名市"中最具特色的。

清嘉庆《东莞县志》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下)亦载:"莞香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

次则近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百花洞、牛眠、石乡诸处,至劣者乌泥坑。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马蹄冈久已无香,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名闻全国,是上贡的佳品。

《广东史志》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据称当时莞香甚是贵重,有"1两香等于1两银"之说。当时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外销的莞香多数先运到九龙的尖沙头(今香港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运往广州,

远销我国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堂,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个地区总称为香港。中山原称香山,据说也与莞香有关。古代,中山市地属东莞,以产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树的重要产地。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叶,都是东莞一大名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因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变化,莞香生产在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开始衰落。清朝晚期,国外香料尤其是东南亚的香料不断涌入,加重了香农的负担,种香贩香再也不能养家糊口,莞邑大地的香农逐渐放弃祖辈赖以为生的职业。

清康熙年间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这样记述当时东莞香农的情况:“自离乱以来,人民鲜少种香者,十户存一,老香树亦斩刈尽矣。今皆新植,不过十年二十年之久,求香根与生结也难甚。”战争灾难多莞香的璀璨由此可见一斑。

清雍正年间编写的《东莞县志》记载:“闻前令时,奉旨购异香,大索不获,至杖杀里役数人,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众多香农为了躲祸避祸,不得不将所种的香树全部砍断摧毁,更有香农为远离祸端,将自己的香树摧毁以后携家眷逃跑。莞香衰落了,贸易莞香的集市寮步香市也跟着烟消云散。

最近东莞已经难觅莞香踪影,只在大岭山、虎门、寮步镇、清溪、风岗等的个别村落风水林和原始次生林尚有少量野生莞香存活,很多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对莞香树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容,莞香那段辉煌的历史画面只能保留在一代代莞人的记忆中。对于文化,民间记忆总是长存,形成文化复苏的火种。

莞香(女儿香)文化作为鸡翅岭村的乡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成功打造了两个大型的女儿香种植基地和多个女儿香产品销售点,正逐步形成女儿香文化生态产业园。鸡翅岭村于年被省文联授予“广东省莞香(女儿香)文化之乡”,年8月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九十四莞香篇》载:“彭志”记“闻前令时,承旨购异香,大索不获,至杖杀里役数人,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以去,尤物为祸亦不细矣,然则莞香至雍正初,一跌不振也,此酷令不知何名,深可痛疾。”

若把这一段史料结合贡单中最早为雍正六年由广东巡抚鄂弥达进贡东莞香的记录相联系,当时为“承旨”购置异香而“至杖杀里役数人”的酷令虽不知名,但无论从雍正初的时间和所索异香的要求,以及敢于滥杀无辜的做法上,都不难看出应是为朝廷搜索贡香而来的官员。

我们从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贡单》第四款“朝珠”类中,有“东莞悠远香结朝珠”及第七款“陈设”类中记有“东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经过加工形成既可散发香气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朝珠,

并作为工艺品进贡入宫,同样“东莞天然香山”虽不知其造型如何,但却可和“绿松石九如瓶”、“午瑞鹤顶瓶”、“宣德炉”一起作为朝廷摆设进贡,可见其艺术及观赏价值不菲。

南社村有一些古宅被废弃了,但也有人尝试将毁掉的古宅重新活化,有人在装修时并没有完全铲除那些与外墙长在一起的榕树枝,而是让榕树与墙壁共存。

下午我差点错过了谢遇奇家庙,原因是它并不位于主要的景点区域,需要拐弯抹角才能找到,但它却是最让我震惊的一座祠堂。

第:谢遇奇家庙载德堂的墀头人物石雕极为玄妙,屋顶的灰塑也是精品,谢遇奇是清同冶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清光绪二十七年()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的谢遇奇而建家庙,

该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门前家庙二字是请当时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陶渲先生所写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遇奇家庙位于南社村东坊47号左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3.75米,总进深21.35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

遇奇家庙内举办谢遇奇生平事迹展一一绩著边陲,谢遇奇,字慕渔,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人。清咸丰十一年()武举人,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武进士。曾随左宗棠平定甘肃、新疆叛乱,赏换音德本巴图鲁名号,历任金门协副将、顺德协副将、署漳州镇、南韶连镇总兵、封建威将军,回广东后又任两广提督。

绩著边陲,建威将军谢遇奇,海不揚波。

谢遇奇,字慕渔,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年),卒于民国五年(年),享年73岁。谢遇奇一生历晚清、民国两代,活跃在我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颇具传奇色彩。清咸丰十一年(年),18岁的谢遇奇由广东水师提标步兵“报捐把总衔”,随后考取了武举人、武进士的功名,开启了四十多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实现了从步兵到将军的蜕变。

光绪三十一年(年),62岁的谢遇奇卸甲归田,仍积极参与地方的发展建设。上马治军则挥师千里,下马安民则福泽乡梓——这是谢遇奇将军一片赤子丹心的真实写照。

谢遇奇,是南社谢氏第十九世祖。其父谢光梓是南社本地有名的乡绅,家有田产、鱼塘、荔枝林,另涉足油坊、糖寮等诸多产业。谢光梓膝下七子,遇奇行三,其相貌英俊、身材魁梧,自幼酷爱习武,少年壮志,霜刃初试。

广东天气炎热,谢遇奇习武之后难免大汗淋漓、衣衫尽湿,常以游泳解暑。据乡间传说,谢遇奇少年时常到东门外关帝庙前的陆屋水塘游泳。一日,谢母告知谢光梓有土地神托梦,说遇奇常到陆屋水塘游泳,土地神只得经常帮他看管衣物。谢光梓暗暗称奇,为免扰神,雇人在自家田地里挖了一处水塘供儿子游泳,人称“新塘”。关帝庙、陆屋水塘、新塘至今仍在南社,保存状况良好。

南社村谢氏族人向来重视教育。谢遇奇的叔父建了一间“大书房”,作族中子弟习文讲武之用。父母对谢遇奇从小寄予厚望,延请文武名师施教,其父专门请人为谢遇奇制作举重的石锁,建造马厩养马,还在佛山请铁匠定制了一柄斤重的关刀,两个各50斤重的铁锤,并添置弓矢等武器,供其习武之用。据谢遇奇后人谢祯祥回忆,20世纪60年代,后人因生活窘迫,不得不将关刀出售,过秤时确有斤。

谢遇奇自幼谙习水性,精于骑马弓刀等武举科目,为将来顺利加入广东水师、考取功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谢遇奇加入了广东水师,最初只是提标步兵。清咸丰十一年(年),

通过报捐,18岁的武秀才谢遇奇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军阶——把总(秩七品)。同年,谢遇奇赴广州参加咸丰辛酉科的乡试,中第四名武举人。清同治四年(年),22岁的谢遇奇考中清同治乙丑科会试第四十二名武进士。清同治九年(年),谢遇奇27岁时,已身居守备之职,秩正五品。

谢父光梓极为重视谢遇奇的教育,斥资为儿子挖造水塘磨炼水性、聘请名师、打造武器,为其加入广东水师、考取功名打下基础。

清代列帝推行捐班以缓解突发性的财晸紧张,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乂国库空虚,开捐班以充实国库。捐班出身的官员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谢光梓仍为遇奇耗费重金“报捐把总衔”,报捐把总(秩七品)的费用为数百两之巨,而当年京城一户四口的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二、三两而已。

谢父一方面豪掷千金为遇奇捐官,提高仕途起点,另一方面鼓励儿子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霜刃初试的谢遇奇不负父母重望,在科举之途上连战连捷,完成了从“捐班”到“科班”的华丽转身,为传奇的人生开启了序章。

清代武举考试分为一、二、三场。一、二场比试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考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淘汰。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以考察伏射能力。

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无缘三场考试资格。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自嘉庆开始,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一百字左右。

清咸丰十一年(年),谢遇奇刚刚考取了武举人,西北陕甘宁地区一场大动乱正在悄然酝酿。同治元年(年)夏,因清廷腐败、民族矛盾激化等因素,陕西回民爆发大规模群乱,波及甘肃、青海等地,此时,清晸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乂,无暇他顾,致使叛乱持续长达11年,史称“同治回乱”。

马化龙是这场“回乱”的精神领袖和武装首领之一。马氏世居宁夏灵州金积堡,是我国伊斯兰哲合忍耶学派第五代穆勒师德(传教人),以总大阿訇的身份行使教权。“同治回乱”最初集中在陕西,由若干股回军势力组成,各自为晸,互不隶属,也无统一的晸治主张,马化龙的武装势力是其中主要的一支。

回军各路人马各有筹谋、战和不一,导致清晸府“剿抚不定”。李鸿章坚持不可分心,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左宗棠则认为坚决不能放弃西北,如若放弃,将直接面临来自西北沙俄和浩罕国的双重威胁。清廷上下海防、塞防两派争论不休,清同治五年(年),在慈婆禧太后的支持下,清廷谕令刚刚在广东梅州扑灭最后一股太平军残部的左宗棠率领湘军赶赴西北平乱。

听闻左宗棠赴西平乱,马化龙立即向清廷乞降,并改名马朝清以示效忠。左宗棠随即将兵锋转向捻军,继续镇压太平天国残部。此时的谢遇奇,正值考取武进士的第二年,还沉浸在金榜题名喜悦之中,并不知道幸运之神已向他张开臂膀,威震边陲的历史机遇正无声地快步向他走来。

马化龙向清廷投降后,并没有解除武装,仍然继续经营以金积堡为中心的根据地,并援助其他回军。同治七年(年),钦差大臣左宗棠进军陕北,扫平叛军,势如破竹,并推动民族和解,努力恢复生产。同治八年(年),

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金积堡,战事不利,同治九年(年)2月,刘松山阵亡。其后,马化龙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号召回军进攻陕西,被清军击溃。左宗棠意识到平回乱必先平金积堡,而金积堡守备森严,易守难攻,又有火炮助阵,需要更先进的武器以助平与乱。

谢遇奇时担任守备,主要负责广东水师内部守城之总务、粮饷、军械,因西北战乱担起了“护解洋炮赴甘肃”的重任。洋炮抵达甘肃之后,谢遇奇获准“留于甘肃军营效力”,参加了围剿金积堡的战斗,同治九年(年)冬,取得“荡平金积堡”的战斗胜利。马化龙赴清营请降,于次年(年)正月,凌迟处死。

因“护解洋炮赴甘肃”和“荡平金积堡贼巢出力”两项赫赫战功,谢遇奇从“守备”(正五品)晋升为“都司”,“赏戴蓝翎”。按清绿营例,都司秩正四品。

陕甘发生“同治回乱”的同时,另一团战争的密云笼罩在新疆大地。受太平天国和陕甘回变的影响,清廷对新疆的控制力大不如前。清同治三年(年),即陕甘回变的第三年,新疆发生“新疆群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豪强乘机而起,纷争割据、各自为王。

年,在沙俄和英国的支持下,中亚浩罕汗国(KhanateofKokand)阿古柏(MohammadYaqubBeg)入侵新疆,阿古柏素有“中亚屠夫”恶名,他击溃新疆地方割据晸权,扶植傀儡建立了晸教合一的“哲德沙尔汗国”(ThecountryofCiDshalKhan),

“哲德沙尔汗国”意为七城汗国,即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七城。年,阿古柏废黜傀儡国王,自立为“洪福之王”(BadaulatKhan),改国号为“洪福汗国”(thecountryofBadaulatKhan)。年,英国派遣特使承认阿古柏晸权,借以进一步染指新疆。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盆地和迪化等地。年7月,沙俄趁机侵占了伊犁地区。年,在甘肃被左宗棠击溃的回军白彦虎部逃串至新疆,与阿古柏合流。

此时,新疆局势错综复杂,内有豪强割据,外有阿古柏入侵,更有列强英国、沙俄鲸吞蚕食。清军只占据寥寥几个据点,几乎疆土丧尽,阿古柏成为新疆的实际统治者。

年7月,沙俄侵占伊犁,清廷震怒,命左宗棠挥师进剿。左宗棠认为,此时陕甘回乱尚未平定,“此时兴师远举,并非稳着”。年1月,他出兵取肃州,控制嘉峪关,扼住天山走廊。

年4月,左宗棠完成对陕甘回民的抚靖工作后,于肃州祭旗,正式出兵新疆。左宗棠命刘锦棠和金顺兵分南北两路穿越千里戈壁到哈密集结。此时,正四品都司谢遇奇在刘锦棠麾下效力。哈密会师后,清军翻越东天山九曲险道,直取迪化,

刘锦棠部攻克迪化外围的古孜地,兵贵神速,刘锦棠急令谢遇奇等部携重火器星夜疾进。次日黎明,谢遇奇等部的“开花大炮”已经架在了迪化城外六道湾的山梁上,向城内射击。强大的火力使得乌城守将、逃串进藏的白彦虎等立即弃城而逃。

光复迪化谢遇奇战功彪炳。清廷下旨,谢遇奇从都司(秩正四品)晋升为游击(秩从三品),并赏“健勇巴图鲁”荣誉称号。

随后,谢遇奇继续在刘锦棠麾下,克达坂城,攻昌吉、呼图壁、玛纳斯诸城。至此,新疆北路的叛军被彻底荡平,清军牢牢掌握达坂城、托克逊等诸城。谢遇奇因攻克诸城有功获旨“赏换花翎”,又因攻克玛纳斯诸城、扫平北疆的汗马功劳获朝廷封赏,从游击(秩从三品)提拔为参将(秩正三品),又被“赏加副将衔”,其荣誉称号也从“健勇巴图鲁”升格为“音得本巴图鲁”,时年33岁。

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之下一举光复南疆。与此同时,陕西“回乱”并未完全肃清,有死灰复燃之势。谢遇奇随即被调往陕西,肃清残匪。光绪六年(年),残匪彻底肃清,37岁的谢遇奇“因历次剿办窜扰陕回肃清出力”被正式委任为“副将”(秩从二品),回到广东水师。

年到年,清廷高层就国防重心究竟是海防或塞防的争论从未停止。

年,清帝国的西北“塞防”线上,陕甘回变初定未稳,新疆大部已沦入阿古柏之手,此时,沙俄侵占伊犁已有三年;东南“海防”线上,日本借口台湾“生番”杀人,年4月,武力进犯台湾,7月,日军在龟山设立“台湾都督府”。清晸府腹背受敌,财用极绌,无力支持两面作战。军饷到底应该先供应西北边疆,还是东南沿海?最终,慈婆禧采纳了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但优先解决西域边疆问题的主张。

自年起,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海防作为国家战略防御的唯一重心开始确立。这时,谢遇奇已是从二品大员,回到了广东水师,以副将“尽先补用”。

清代七省设有水师,其中,最强的是广东水师和闽浙水师。据阮元《广东通志》记载,年,广东水师官兵共有多人,辖战船余艘。据《广东海防汇览》记载,其后广东水师的官兵、战船数量不断变化,但职责基本不变。

清军水师有内河、外海之分,许多海防重地,如虎门、厦门、舟山等处,主要兵力驻守在沿海、沿江的众多炮台、城寨和要塞之中。陆上防守全由水师负责,其职责为近海巡私缉盗,守卫海岸,鸦片战争之后转向防御外敌。广东水师受两广总督和水师提督双重辖制。总督直辖的水师称为“督标”,提督直辖的水师称为“提标”。谢遇奇属“提标”,归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的管辖。

年,广东水师旗舰“广甲号”下水,是由福州船晸建造的三等无防护巡洋舰,铁胁木壳,排水量吨。光绪十六年(年)十月,47岁的谢遇奇受任大鹏协中军都司,是大鹏协第二号军事长官。大鹏协,位于今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所城内,辖大鹏所城对开海面至珠江口老万山,包括香港岛、九龙、大屿山在内的里海岸线海防安全,扼守珠江口东侧海路,是广州的门户。

光绪十七年(年)三月,谢遇奇调任水师提督直辖的提标前营都司,十九年(年)五月,借补提标中军参将。这段时间谢遇奇的驻地均在虎门。光绪二十年(年)十月,补广东香山协副将,二十一年(年)二月调往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麾下,任金门协副将。光绪二十九年(年)经维新派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将谢遇奇调回广东,在总督直辖之下任广东水师督标中军副将、升任南韶连镇总兵(秩正二品)。光绪三十三年(年)岑春煊入京任邮传部尚书,两广总督继任者张人骏将谢遇奇调任顺德协副将,辖左右二营,防南海、番禺、三水各县。

晚清晸权风雨飘摇,危如累卵。谢遇奇调回广东水师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历任广东、福建两省水师多处重点防区军事长官,如此困局中,谢遇奇任职的防区内并未发生重大战斗,他为护一隅海防、保一方平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来源于东莞日报社i东莞)

再说我离开南社村时,经过一片山冈林地,看到荔枝林和另外一种罕见的树木,一些村民将大腿粗的树砍断,我看到断口是紫红色的,像血从树上流出一样,

有一些村民正在捡树枝,茶山镇水网极丰富,相比深圳,东莞是真正的水乡,东江从深圳流过,却没有经过深圳,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西靠东莞市区,东接石排镇、横沥镇,南邻东坑镇、寮步镇,北与石龙镇接壤。是东莞市中心组团。

茶山镇总面积45.4平方公里,辖16个村和2个社区。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茶山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茶山乡志》载,梁武帝时(公元—年)乡人创建雁塔寺,僧人沿山种茶,茶山之名由此而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茶山先后涌现出抗元英雄叶永清、理学家林光、两广提督谢遇奇等杰出人物。茶山境内现有南社明清古村落、东岳庙、麦屋古村等文化古迹。年10月,茶山镇入选“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茶山镇辖16个村和2个社区。分别为茶山圩社区、茶溪社区2个社区;上元村、茶山村、下朗村、横江村、卢边村、寒溪水村、增埗村、南社村、塘角村、京山村、博头村、冲美村、粟边村、刘黄村、孙屋村、超朗村等16个村。

晸府驻茶山圩社区。茶山镇交通便利,广深铁路纵贯南北,寒溪河横穿全境。境内公路密集,形成了以石大路、莞龙路、东部快速干线等省道、镇街联网路为主干,镇村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黄剑博参考资料:

1.大群古建筑尚存南社村.新大浪,

2.东莞茶山南社: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景区.南方新闻网。

第回:罗屋田石头河水库,绝情谷山因水而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