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CPU行业研究芯辰大海,各显神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2749-1.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黄忠煌、洪依真、杨海燕)

1.PC:先发性能优势+Wintel生态=Intel长青

1.1Intel、微软、IBM三方合作开启时代

IBM正式与Intel和微软合作,是IntelPC端腾飞关键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苹果和IBM分别垄断小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市场。PC市场苹果占据90%份额,IBM为尽快抢占市场,在DonEstridge的带领下放弃了一直以来“软硬自研”的策略,转而向外采购CPU和操作系统。年,IBM正式与Intel和微软合作。年8月,IBM推出搭载Intel芯片+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PC-XT,在市场上大获成功。PC-XT的出现,大幅抢占了苹果的市场份额,苹果市占率也在此之后的十年内下降至了不足10%。年,IBM推出了第二代个人计算机PC-AT,搭载了Intel处理器,是上一代PC计算速度的3倍,一年之内PC-AT占到所有PC销量的70%以上。当时,市场上除了Intel还有诸如齐洛格、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多家厂商制造微处理器,且各家厂商都有自身的优势,而Intel抓住此次机会,装载到了这款现象级产品中,从而实现“一家独大”。

从IBM拓展到康柏,“Wintel”实现了对PC的统治,是IntelPC端腾飞关键第二步。IBM由于内部决策原因,推迟发售搭载Intel的PC,所以Intel转而在年与康柏推出了搭载MS-DOS的计算机,成为行业标杆。与此同时,IBM的份额不断缩小,克隆机厂商大量进入市场,为了和此前IBM的PC实现兼容,这部分厂商大都选择了继续使用Intel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自此“Wintel”实现了对PC的统治。

所以从Intel在年之前的这段发展历程来看,实现破局的逻辑是,在自身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合作推出了现象级产品,奠定了自身的行业地位,使市面上大多数PC都配备Wintel,而后续的PC产品为了实现向前兼容,在性价比没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自然惯性选择Wintel,这种选择又进一步促进了Wintel生态的发展,加深了护城河,开启了一个时代。

1.2失败的冲击:性能落后/生态差距

随着Intel与微软在PC端各自领域内实现绝对领先,Wintel生态不断强化,形成了生态壁垒,为了实现突破,IBM、苹果等厂商开始通过自研或联合开发,来实现对Wintel生态的攻击。对CPU替代的两次大规模冲击分别为:PowerPC微处理器、RISC阵营的挑战。AIM联盟PowerPC微处理器形成第一次冲击,由于性能失败。年,IBM、苹果、摩托罗拉也结成了联盟AIM,年便推出了第一台搭载PowerPC处理器的苹果电脑PowerMacintosh、PowerBook笔记本等。年,WWDC上,乔布斯正式宣布停用PowerPC芯片,而是转向Intel的X86架构芯片。年8月,IBM宣布正式将PowerPC架构和指令集开源,也标志着此次冲击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性能落后,无法满足产品要求,是Power芯片冲击失败主要原因。年,IBMPowerPC处理器是64位芯片,其处理速度和效率远高于英特尔32位芯片,但是其制程为nm,最多只能达到1.8GHz,而苹果要求CPU运行速度要达到3GHz,就需要不成熟的90nm制造工艺。体现在产品上,PowerPC由于散热和功耗的问题完全无法用于笔记本电脑。同时,Power生态上保持封闭,苹果没有将MacOS对外授权,IBM投入大量成本的PowerPC只能随着苹果销售,份额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对于IBM来说商业模式就不够成立,最终也是导致性能功耗与Intel产生较大差距,并且基于此的开发者较少,这种不具规模的生态,最终只能是走向衰落。

微软在开发WindowsNT(WindowsOS内核)时,在对DOS进行战略分析时,担心RISC芯片如果取代Intel。年,微软决定除了将WindowsNT建立在英特尔芯片上之外,同时选择RISC阵营最具代表性的公司MIPS作为另一个支持的芯片进行同步开发。MIPS获得了微软的支持,但是并没有完成挑战,绝不是技术的原因,其根本是商业化进程缓慢,以及架构授权的模式错过了发展时机。MIPS开始对标Intel,面向中高端市场,功耗上相较于ARM没有优势,而其技术又不足以强大到撼动Intel的市场,同时,MIPS执着于高清盒子等小众产品,错过了最关键的发展时机。MIPS采用架构授权模式,作为后发的冲击者,具有价格高、推出速度慢、兼容性差等缺点,难以完善自身生态,结果既不能替代X86的份额,也不能像ARM一样逐步完善自身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PCARM方案已获得了初步成功。从到年,十五年间,苹果先后发布五个革命性消费电子产品:iPod、iPhone、iPad、AppleWatch、AirPods,均内嵌ARM芯片。更早之前,苹果曾为ARM公司重要股东,直至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出售ARM股权。而在于年11月,苹果推出M1芯片(Mac),性能、能耗均表现出色。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CEO蒂姆·库克表示,搭载苹果自研芯片M1的Mac电脑销量已经超过了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Mac电脑。

1.3成功的冲击:AMD厚积薄发

AMD由于美国政策原因,拥有X86指令集的永久授权,与Intel不存在生态上的差距。

1)年之前,AMD逆向工程主打性价比AMD在这段时间中主要依靠的是逆向工程,因此每一代CPU推出的时间点都会晚于Intel几年,因此在这么长时间以来,只能是通过性价比的商业策略,来占据市场15%左右的份额。

2)-:AMD的X86-64架构实现第一次领先AMD率先设计出向下兼容原X86架构的64位X86-64指令集,并于年9月首次推出基于此的64位CPU——Athlon速龙系列,由此开启为期3年性能领先于英特尔的第一次成功时期。最早的64位架构是英特尔联合惠普设计的——IA-64架构,对应安腾处理器。但是IA-64和之前的X86架构完全不兼容,而AMD设计的X86-64是在X86架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向下兼容X86原有的操作指令,原有的16位、32位程序不需要重新编译即可运行,编译器更新也更加容易。由于IA-64在软件兼容性方面处于劣势,导致市场表现远远低于预期。年英特尔宣布停产安腾处理器,正式宣告了IA-64的失败。最终,英特尔只能选择和AMD交叉授权拿到AMD64的使用权。

从H1开始,AMD推出的一系列速龙K8处理器,性能明显超越英特尔奔腾4和奔腾D,英特尔在X86-64架构上的迟疑使得AMD不断抢占英特尔桌面处理器的份额。年5月Intel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双核CPU奔腾D,但是英特尔是将2个奔腾4Prescott的核心封装在一起,通过前端总线(FSB)分别连接北桥,通过北桥来连接两个核心(所以速度肯定有瓶颈,而且挑主板),其实是“胶水双核”;几周后便被AMD速龙64X2超越,推出了一系列“原生双核”CPU。

3)-:Intel性能再次实现领先年英特尔提出并开始执行Tick-Tock战略——每两年升级一次工艺,每两年升级一次架构。每年都有新一代处理器问世,从45nm的Penryn(Core架构第一代产品)一直持续到了14nm工艺的Broadwell。年7月英特尔具有革命意义的酷睿2上市,让AMD在桌面CPU市场优势全无,性能全面超越AMD。不久英特尔发布首个4核CPU酷睿2Q和QX;为了应战,AMD在年发布了首个4核CPU弈龙系列(X3/X4),但是性能仍然不如酷睿2,此后的弈龙K10架构也出现容易导致死机的严重漏洞。此后英特尔连续推出的酷睿i3/i5/i7性能完爆AMD,年上半年AMD发布的与英特尔酷睿同时期竞争的FX推土机(Bulldozer)架构进一步拉开了AMD落后于英特尔的差距。

4)至今,AMD凭借单核性能大幅提升、先进制程优势全面反超Intel英特尔从年开始陷入工艺制程的瓶颈与Tick-Tock战略脱节,被外界称为“挤牙膏”模式。年3月AMD发布锐龙架构让其正式开启一个在PC领域全面反超Intel的时代。年3月AMD推出第一代锐龙(Ryzen)架构CPU,第一代锐龙单核性能比英特尔弱,除了凭借更多核心在极个别多线程应用中表现优秀之外,大部分正式应用中其实不如同期英特尔的CPU。直至年4月AMD发布第二代锐龙,单核性能有了大幅提升,也解决了内存上的问题;再加上英特尔IDM模式工艺制程升级遇到瓶颈,AMD依靠台积电代工先英特尔一步进入7nm制程,AMD开始大幅抢夺英特尔份额。

纵观AMD对Intel冲击的全过程,首先需要说明生态方面由于具备X86的完整授权,AMD不存在这方面的壁垒,那就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