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辆车是哈弗H6,开了3年,内心五味杂陈,终于知道国产车的真实水平了,奉劝想买国产车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年我准备买人生中的第一辆车,预算15万左右,因为从小就特别热爱汽车,也在修理厂做过学徒,对汽车有较深了解,什么品牌毛病多,那些车型经常维修,几乎门儿清,加上修理工师傅长期的念叨,让我对各车企的造车水平也有一些自己的领悟,所以把买车目光尽量扫向合资车。
在修理工眼中,家用车图的就是省心,否管科技配置再高,造的再漂亮,始终敌不过“省心”二字,发动机要热效率高省油,故障率低,动力强;变速箱要维修简单,传动效率高;底盘调校要软硬适中,跑高速贴服性好。
基于日系车和德系车经济性好,不仅省油,而且发动机耐用,还维修保养费用低的口碑,日产逍客、本田XR-V,德系车大众探歌、斯柯达柯珞克,也成为了这个维度中,我的第一选择对象。
毕竟从造车水平上来讲,汽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业品,它涉及到的零配件遍布各领域,仅发动机和变速箱就涉及到铸造、锻压、热处理、机械加工等,合资经过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与经验,趋于完善,不管是口碑还是工艺都获得一致好评,相较于发展仅20多年的国产车质量稳定的多。
可真正到4S店看见实车后,发现买车和在修理厂所学的认知截然不同,三大件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更多的在意,外观、内饰、配置,以及空间大小和驾乘感受。
也许这就是近段时间长城CEO接受采访时说道的,“中国用户有个明显特征,要面子,买大不买小,啥都要大的”有关,之所以哈弗H6卖得好,短短10年时间卷动合资市场,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本田XR-V和大众探歌,这两款车型在价格上相差不大,可都定位紧凑型SUV了,但较小的车内空间,对于cm的我来说,坐起来还是有些压抑,并且车身尺寸本身不大,看起来不仅小气还实用性差。
都说“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而在我看来不无道理,柯珞克这款车型空间大,价格适中,三大件也都是继承了大众优良传统,但脱节的外观与内饰实在提不起兴趣来。
最后综合对比之后,在15万左右的合资车中,只有日产逍客在外观、内饰、配置及空间方面比较符合我的要求,当时已经做好决定购买了,但到4S店算价格的时候发现,和我所了解的价格相差近1.5万,豪华版落地接近17万,超出承受范围。
于是不得已重新思考,合资车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又不满足购车愿景,本想退而求其次,看韩系车和美系车,雪佛兰和现代也不错,除了价格略微便宜,但都有共同点,配置用料一般,最后不得已把国产车纳入视野。
在15万级别车型里,国产车可选范围比较广,而且无论外观内饰、动力配置都有着合资20万级无可比拟的优势,结合修车知识对比,最终哈弗H6进入了我的购车计划,作为当时国产SUV现象级车型,自年刮起SUV的那股浪潮起,哈弗H6已经经历了8年历程,当时我选哈弗H6的时候,不仅是因为销量好,有“神车”的口碑。
一方面,哈弗H6在年我当机修的时候,修理厂的前辈们评价不算差,经过多年的迭代更新,相对成熟的技术,应该故障率控制的很低;另一方面适中的价格,中庸的前脸很大气,不挑用车群体,很有辨识度,而且空间够大,配置还尤为丰富。
基于这两个方面,我最终违背了修理工选车的定义,选择了国产车哈弗H6,如今开了3年,实话实说,对国产车真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回首当初,可能只是作为仅1年的学徒,对修理工的用车理论还不够透彻。
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开哈弗H6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痛点和实际感受,并分析第一辆买了国产车的人,开了3年后还会继续买国产车吗?希望能给想买国产车的人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优点一、国产车有“三高”,颜值、配置、性价比
近几年随着国产车汰劣留良,国产车企造车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狠抓软装配置,以性价比作为突出重围的手段加以推销,契合国人用车标准,无论是哈弗、长安、吉利都取得不错的销量成绩。
都说颜值及正义,我认为对国人来说很是受用,至少在同价位的合资车型中,抛开核心三大件,哈弗H6的外观内饰、配置用料方面,都不输逍客、XR-V、探歌这些车型,精致沉稳的车头,简洁干练的姿态将东方文化完美融合,修长饱满的侧面尤为大气。
哈弗H6的内饰层次丰富,扎实的用料,能触摸到的地方多采用搪塑覆盖,些许银色饰板点缀,与贯穿式空调出风口形成高级感,厚道的做工与用料,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能直击消费眼球。
同时在配置方面,哈弗H6也展现了国产车的厚道之处,尽管丰富的配置对于修理工来说,不实用还易发生故障,但相比于合资车,在有限的定价下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不乏是一种进步和对消费者的认真态度。
比如哈弗H6搭载了12.3英寸中控显示屏,拥有方向盘换挡功能,全景天窗、全景影像、前后驻车雷达、车侧盲区影像、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并线辅助、车道保持系统、远程启动、车内PM2.5过滤装置等。
而对比合资车,不由得深思,同样作为15万级产品,抛开仁者见仁的外观,内饰用料、配置还能做的更好吗?
以市场前景颇为耀眼的本田XR-V豪华版为例,定位小型SUV,落地价在15万左右,但给人的印象就比较廉价,运用的材料大多不如哈弗H6厚道,譬如门把板、中控台、方向盘多以硬塑料覆盖,少量的软质材料以及饰板点缀,整体内饰虽看起来不是那么糟心,但也没那么高级。
而在配置方面,XR-V的中控显示屏只有8英寸,仅支持蓝牙和车载电话,并且流畅性还不是很高,唯一值得述说的是还有倒车影像、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而定速巡航、主动安全预警也是空空如也,如果说功能少是控制故障率的最好方式,那么XR-V确实是修理工眼中的省心耐用型。
可以说,国产车从始至终都在用有限的价格,冲击高端的品味,给人营造出物超所值的档次感,这是绝大多数合资车还达不到的基本水准,这不仅是哈弗H6有这样的表现,也是国产车共同特点,不仅外观内饰富有新意,配置还丰富,空间优化的很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品牌有着全线超越合资的趋势,我们所谓的“三高”并非技术上的优势,只是被三大件束缚后,与合资错位竞争的发展方向,如果合资被逼的愿意以价换量,那么将会给国产车造成较大冲击。
痛点一、质量不稳定、三大件有差距,且目前难以超越
有很多人说开了几年国产并没有感觉有多差,反而觉得哪里都挺合适,不仅是颜值、配置、性价比的优势,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也在通过合作开发,逆向研发取得了不错进步,韩系车、法系车萎靡不振的销量都与国产车技术提升息息相关,在说质量不稳定,三大件有差距可能也确实难以理解。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相较10年前国产车进步明显,而国人越来越自信了,不管是哈弗、长安还是奇瑞,开拓的市场,强大的供应商,使得各车企都能拿出与合资类似的核心硬件来,如今都处于世界普遍水平。
当然,在欣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国产车的进步,毕竟任何技术讲究的是脚踏实地,不存在弯道超车的说法,大众、丰田、本田、日产,这些车企最晚涉足汽车制造的都有74年的历史,而长城汽车还要晚36年,从技术累积、研发上就比我们更有前瞻性。
也就是说,如今的国产与合资的差距不在于三大件能不能制造,而是在于燃烧控制、喷油设定比例、做工行程、压缩比等内核功底的整合,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弥勒循环、阿特金森循环、可变气门升程、本田的i-VTEC、大众的TFSI等,这些才是控制发动机热效率、油耗的关键技术。
虽然从这些外企的先进技术上来看,国产各家车企也同样具备了相等工艺,比如哈弗H6搭载的1.5TGDI涡轮发动机,其核心技术就有可变气门升程、双VVT系统、中置燃油喷射;而长安的蓝鲸发动机采用了双涡管电控增压、mpa高压燃油直喷、缸体平行冷却技术等,并热效率达到40%以上。
但从性能及控制油耗上来看,同样搭载1.5T发动机的XR-V,无论是功率还是行驶品质,都比哈弗H6要出色的多,至少不会出现涡轮介入迟滞,造成动力不足,轻踩不走,重踩猛窜,导致油耗居高不下。
当然造成这种行驶质感差距的离不开变速箱,虽然哈弗变速箱是自主研发,但那套离合器模块也是由博格华纳提供的,而长安的8AT变速箱也是直接外购爱信的,从全球整合性来说,都是大厂耐用性普遍不会差。
但它就缺与自家发动机磨合的技术,比如哈弗H6上那套7速双离合,湿式变速箱从理论上来说比干式双离合顿挫感略小,齿轮润滑结合度更流畅,可驾驶起来依旧摆脱不了有拖动、顿挫、齿轮撞击声、油耗偏高。
说到底还是与发动机匹配不精,变速箱工艺还有待提升,当然这也不全怪车企,零配件厂商问题也比较大,曾我在变速箱同步器厂待过一段时间,如果国外同步器允许的公差值在±2丝,那么国内允许公差范围在±5丝左右,而且车床加工出来的产品一致性还比较差。
同时在底盘方面,且不说XR-V的底盘工艺能够达到德系车“弯道不飘,簸路不颠”的驾驶感受,但开久了也不会出现有松散感,即便是扭力梁悬架,能很好的找到软硬结合的交融点,对于路面的颠簸一次性过滤的很流畅。
而哈弗H6纵然是运用了更好的多连杆独立悬架,但给我的驾驶感就是平淡,有些偏硬,缺少一定的质感,如今开了3年,底盘结构件矿量变化只能说比起6年前有进步,但要讲真正的与合资比起来,我认为还有一尺差距。
不过总的来说,近5年的国产车普遍不会造成,10年前所出现开3年修3年的毛病,而哈弗H6作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较有延续性的车型,总体来说这3年时间里,还没有让我失望至极,无非就是驾驶质感稍差。
痛点二、用车成本高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开始要奉劝买国产车要三思的原因之一,国产车虽性价比高,质量可靠,但日常用车花销并不便宜,基于对三大件的分析,国产车虽解决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难题,但从技术积累上与合资还有差距。
从简单的油耗算起,相比合资车,国产车并不占优,就拿哈弗H6和XR-V来说,哈弗H6百公里综合油耗9L左右;XR-V百公里综合油耗6L左右,按照一年两万公里计算,以92号汽油8.87元来说,两车一年油费相差千元,即便是CR-V也相差元。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修车师傅喜欢推荐日德系车?
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好修,合资车普遍在结构设定上合理性更高,比如简单的机油滤,有的国产车喜欢设计在元宝梁下方,而合资一眼就能看到,同时由于国产车配置高,近几年可预见的三大件问题几乎很少,但智能化配置偏高,带来了整车故障率攀升,增加维修风险。
加上技术性制约,大众的1.4T发动机就0公里保养一次,而国产车公里保养一次,也就意味着和结构简单的合资相比,在后期维护上会增加成本,同级别合资车可能工时费只要,而国产车可能会多50元。
另外,在保值率上,影响一辆汽车保值率关键的因素有,品牌印象、市场占有率、技术性能,而基于这三个方面,国产车并不占优,即便是如今国产车销量占到日德系的一半还多,但在二手车市场上依然卖不出令人满意的价格。
这就如同火箭班和平行班的学生对比,火箭班的即便考80分从名义上来说依旧是佼佼者,而平行班即便考90分依旧是普通班,其中品牌就是影响保值率最重要的指标,这造成了国产车后期用车成本相对较高。
譬如我把的哈弗H6卖掉,虽然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大,但它的3年保值率在51.9%,我14.5万购入的,意味着开3年抛弃略高的油价,仅折旧就花了7万元,而相近落地的XR-V三年保值率在64.3%,开3年仅折旧5.1万元。
意味着买国产车价格确实略实惠,而丰富的配置还能获得更多体验,但当把用车成本相互分开细算,其实并不比合资车便宜,其实国产车的那些所谓的越级配置,放在二手车市场并不能带来增量,反而简单的合资车是稳定的表现。
奉劝想买国产车要三思的原因之二:
国产车延续性不高,这似乎是普遍共识,尤其是15万以上车型,目前除了吉利领克在沃尔沃助长下,一方面车型买的不错,另一方面质量也还不耐,而长城的魏派,早期出现的时候呼声高,配置高,销量也增长的快,可如今车型延续不过4年。
譬如我同事和我同期买的VV6,谈起就一把鼻涕一把泪,车价高、油耗高、变速箱顿挫,如今车型已经停产了,意味着后期维护起来,零配件不易找,而且价格还高,当然保值率更低。
说的直白一点,如今国产车销量高,大多是建立在15万以内车型中徘徊,而15万以上车型更多人愿意瞄准合资,而买国产即便是长城这样老道的车企,也会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说买车尽量选择销量高,且有延续性的车型。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国产车的成长肉眼可见,三大件的质量普遍不会太差,而外观、内饰、配置更是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心思,只是不够精进的整合精细度,给驾乘质感带来差距,当然在逐渐抛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碳中和时代,对于整合精细度的考量反而给到合资。
对于不愿意再换国产车的人来说,可能对合资品牌还抱有一丝向往,还没踩过坑,而愿意换国产的人可能早期开过合资,认为国产车质量还是可信,基于我在修理厂的所见所闻,结合用车感受,我对国产车也算是路转粉,虽然以上分析挑的比较细,但整体还是比较满意。
因此,我的第一辆车买的是哈弗H6,开了3年后,我还会继续买国产车,最重要是在新能源领域,好像也真想不起来那个品牌能让我提起兴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