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翁云骞通讯员詹柴
凌建刚在象山源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红美人柑橘采前技术指导。
能“呼吸”的杨梅保鲜盒、一台可顶多人工的超高压虾贝脱壳机、像新生儿一样完美包裹住桃肉的“网红”蜜桃果冻……这些脑洞大开的成果,都是今年获奖的“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宁波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凌建刚研究员牵头研发的。
从半路出家的农科检测员,到农户眼中什么问题都难不倒的保鲜“大咖”,凌建刚用二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拓展着农产品保鲜加工的技术边界,并使之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引擎。
有人说,食品保鲜加工就像变魔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凌建刚看来,最厉害的“魔术师”是创新——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出发,由科技创新入手,我们这片土地还将发生更多神奇的变化。
沉下来——
“一定要帮村民把杨梅保鲜这件事干成”
寸头,眼镜,衬衫。初见凌建刚,一股工科学者的气质扑面而来。
年,凌建刚还是农科院检测中心的一名检测员,一次偶然的工作调动,他来到新成立不久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担任负责人。
“不仅缺人,也缺课题,方向是什么更不明确。”从零起步,凌建刚一边给自己鼓劲,一边四处调研走访。他了解到杨梅、枇杷、水蜜桃这类特色农产品虽然风味独特,但采摘后损耗较大,农户对保鲜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当时,正值物流行业起步,市场上尚无太好的保鲜技术方案。“干脆,就做果蔬保鲜!”
年,加工所杨梅保鲜课题获宁波市农业重大专项支持,凌建刚选定象山县泗洲头镇下马岙村、墩岙村作为杨梅保鲜示范基地。地处偏远,凌建刚和同事们果断决定——驻点!
几公里的直线距离,现实中却是兜兜转转的山路十八弯。“山高路远、物流不便,这也是山里的杨梅长期走不出去的原因。我们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农户把杨梅保鲜这件事干成。”
凌建刚设计的核心对策是气调保鲜,简单来说,就是在采摘点周边建设保鲜冷库,同时,研制气调贮运保鲜箱,让杨梅持久鲜活。“这个箱子光原创设计就有十几处,如何实现层层堆叠?怎么方便提拉运输?都申请了专利。”凌建刚指着工作室的一排气调箱告诉记者。
面对村民的疑惑,凌建刚亲自带领技术骨干上梅山、下冷库,拣杨梅、测指标,手把手教梅农操作。“有一回,我们在村里呆了七天七夜。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才吃上晚饭。那段时间啊,脑子里全是杨梅。”他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蹲守”了两个杨梅季后,新型保鲜技术正式在泗洲头的杨梅种植基地投入应用。而今,在各项保鲜技术与创新装备的保驾护航下,杨梅保鲜时间最多可达到25天。
“技术是硬碰硬的,关键是要找准产业的需求以及保鲜加工的突破口,大胆创新!”凌建刚告诉记者,这些年,加班加点早已成为所里的常态,凌建刚带领团队愣是靠着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凿,把杨梅、葡萄等一批保鲜“硬骨头”给啃了下来。最好的时候,加工所一年的课题经费就超过万元。
凌建刚指导宁波市科技新苗(镇海中学)开展幼果高值化加工实验。
跑出去——
“不接受市场检验,再好的技术也没有说服力”
保鲜技术灵不灵,最有发言权的是农户。除了日常搞科研,凌建刚最常去的就是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成了大家眼中农科人最生动的写照。
凌建刚相信,干农业的既要吃得了苦,也要能跑得出去。“跑出去,你才能收获更多信息,这个时代,信息太重要了!”
长期和农户打交道,凌建刚结交了不少朋友。他的手机里,密密麻麻存了好多农户、经销商的电话,打开